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肇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揭开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的序幕。
始于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的农村改革,作为这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波澜壮阔的改革的导火索,进而推动中国走上一条以市场化、工业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化的道路,又一次印证了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农业大国,要想使得这条吱吱呀呀蜿蜒曲折数千年的历史轨迹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变轨,就必须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发展面貌,必须使农村发生一场实实在在的“二次革命”。
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这个关口的标志很明确:那就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改革发展面临能否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必须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为中国改革的攻坚战提供思想置换进而发展模式置换所必需的空间和时间。1984年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中也蕴含了改革模式和发展模式与生俱来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我们必须将改革的主战场适时转向,为未来更为深入的改革提供更加持久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当下,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仍在持续,这场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实体经济上,主要是出口减速导致经济增长下滑。今年1-7月,我国对美出口增长9.9%,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
出口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非常关键的位置。如果出口出现重大转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9月22日发布的央行三季度5000户企业调查报告显示,三季度反映海外需求的出口订单指数为2.6%,下一季度出口订单预期指数为4.0%,均刷新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最低值。中国的投资,诸如制造业的投资,也包括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多是出口导向型的,如果出口前景变得黯淡,与出口相关的市场力量所推动的高投资将迅速消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当重要的一个支撑点就是国内消费的增加。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成为近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对通胀压力的治理还是对经济增长的保证,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农村居民需求的提升,扩大内需进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缺乏现实性。
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应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物质资本投入,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农村居民的物质资本其实就是土地,这方面投入的增加,不仅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制度创新为手段,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这一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的重要保障。
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大着力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近日视察凤阳小岗村时所指出的,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真正使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是增加农村居民财富,特别是资本性收入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二次革命”的含义就在于此,也不止于此。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是有效缓解二元经济格局带来的城乡发展巨大差距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