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否应该参与协助救助美国,眼下是个热议的话题。
格林斯潘说,当前美国遭遇的金融危机是一百多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据说持类似看法的人不在少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场金融危机的破坏烈度将超过1929年至1933年的那场大萧条。这显然是夸大其词的说法,不足为信。
美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是由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加上监管的漏洞造成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足够迹象表明危及将会严重损及美国的实体经济,美国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强大。美国不会如某些人所说的,将因为此次危机就对其市场经济制度作重大修正,更不会走到改变基本制度这一步。
70多年前的大萧条确实改变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过渡到了混合经济制度,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生活。从那时起,财政政策正式登台,中央银行的运作更加频繁和有力。在大萧条前,财政一直恪守平衡准则,正在初创期的中央银行的作用也仅仅是象征性的。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拯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经济。如今,政府干预经济成为常态,中央银行的权力和重要性今非昔比,各国之间的协调机制,如IMF和G8也逐渐建立起来。有了这些手段和机制,金融危机产生之后,这些制度和机制就会立即启动,不会像大萧条时,连问题的性质也不明所以,甚至需要制度改弦易辙才能应对危机。
金融危机的实质损害是经济中流动性的中断,导致生产缩减,而金融资产价值的蒸发,投资银行的破产,倒在其次。美国国会通过的救市方案,就是要注入流动性。说得简单点,美国所缺乏的,无非是美国政府可以自主决定印刷的美元。有人说,美国不敢直接就印美元现钞,怕引发通货膨胀。印钞票确有引发通胀之嫌,但是,如果因为缺乏流动性,而累及实体经济,而美国又不能获得外部援助的话,两害相权取其轻,政府印钞票也许就不可避免。所以,美国靠自己就可以迈过眼前这道坎,不过是需要更久的时间而已。
当然,美国政府不会贸然就印钞票,最佳选择当然是发行国债。美国老百姓肯定买不起7000多亿美元的国债。因为美国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非常高,平均就有95%,其可支配收入几乎全部消费了,没有储蓄,买国债无从谈起。所以,只要是以发行国债的形式救市,美国就必然有求于外国,特别是中国、日本以及中东产油国这些对美顺差大户。
一个国家在与美国的贸易中获得了顺差,直观看,就是这个国家净拿了美元钞票(不过是纸片),而美国却净拿了该国实实在在的商品。美元虽然是国际货币,但是所有的美元最终都必须流回美国。去美国留学、旅游,以及进口美国商品,都要用美元。但是,如果顺差过多,以上述方式流回的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美元顺差将通过购买美国资产的方式回到美国。仅从让顺差增值的角度,可能购买股票等更合算,但是,过去的经验表明,在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赚钱太难,辛苦得来的外汇储备可能瞬间就化为乌有。因此,购买美国国债,就成为外汇储备投资的主渠道。作为最主要国际货币的美元,币值必须也应该是稳定的,实际上也是比较稳定的,购买国债一般能够获得安全稳定的收益。
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债券和股票价格下跌,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有人主张抄底美国。但是,如果真是千载难逢的大底,可能还轮不到外国投资者,美国人早就行动了。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市场势必经历较长时间的恢复期,低价买进的金融资产,是否真能获利,谁也不敢保证。也有人主张中国应该果断沽出手头持有的美国国债,规避风险,可是,卖了之后,还得继续购买,可又能买什么?欧洲国家的债券?美国的危机已传导至欧洲大陆,那里的金融市场弹性不如美国,问题显现也相对滞后,风险并不比美国低。
中国要不要购买美国国债,协助美国救市,应该取决于怎样做更有利于中国。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迅速增长,出口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未来,确有把经济驱动力转到国内消费之必要,但是,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经济结构,分配制度,都决定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会有明显增加,出口的拉动,仍然不可或缺。美国的经济疲软所以引起全球的恐慌,根本在于美国有着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能力,以及创造新需求的能力。互联网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美国的这个地位和作用,今后很长时间恐怕无人能取代。因此,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危机的缓和,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符合中国的利益。相反,美国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美国会从我们的救助中得益,但是,这不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我们只需要考虑,出手救助是否比不出手对中国更好,如果是,救助就是双赢、正确的选择。
我们出手救助,自然不是无条件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IMF就为救援陷入危机的韩国开出了苛刻的条件。双方完全可以坐下来,谈谈条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点,美国人心里比我们还明白,双方最终总能找到平衡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