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广告
  • A4:期货·债券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研究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1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何日君再来?——金融海啸之后的券商命运
    危机来了,自由走了
    咨询公司代替不了高层决策
    美梦消逝,
    日本人重回阿信时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梦消逝,日本人重回阿信时代
    2008年10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宇峰 沈飞昊
      ——“漫走早稻田”之十九

      ◎陈宇峰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21COE-GLOPE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之前二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之后的日本,从原先的低工资、低收入阶段开始步入共享经济发展果实的阶段。以1986年11月东京的富人区世田谷区和目黑区的地价急升六成为标志性事件,日本开始了资产膨胀所引起的非生产性扩张历程。从此,日本的股市一夜之间门庭如市,银座也开始变得非同凡响。1985年受当初的“广场协议”影响,日本股市节节攀高。到1987年1月,日经指数突破20000点大关,全年的交易总额已达到了346兆日元,与日本当时的GNP相当,超过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股市30%之多。1989年的最后一天,日本股市火箭式直冲4万点。

      一个危险的信号是,“当时,日本曾经有40个经济学家对未来的前景预测,没有一个人会认为日本出现经济危机,都对日本的将来充满乐观的自信”。“一面倒”的历史场景也再次出现。

      那时,日本街头巷尾充斥着“炼金术”之类的大众读物,“理财技巧”成为全民的流行语,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NTT的股票发行创造了类似于英国南海公司的神话。1986年11月,日本大藏省开始主持NTT股票的第一次销售,预定销售165万股(1人1股),结果有1058万人订购,竞争倍率高达6.4倍。股票面值5万日元,而标价则高达73万日元,实际卖出价更是达到了120万日元的天价,市盈率高达102.6。由于投资者失去了理智,NTT开市当天竟然无法开盘。第2天,股价又飙升到318万。1986年至1988年,这类股票竟成了日本几乎全民总动员抽签抢购的最热销商品。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这类与日本大众传统的价值观曾经格格不入的社会心理,逐渐蔓延,甚至让斯文呆板的知识阶层也为之癫狂。

      疯狂并非只表现在股市上,真正疯狂的是日本人大举收购世界各地高档房产,投资艺术品,转卖高尔夫会员权以及大量进口高级轿车。1989年,东京银座的地价已到了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创下了地王之最。东京另一地标——东京帝国广场,每一平方公里土地价格居然比加利福尼亚全州的地价还要贵。一个东京的地价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地价。挟房地产的暴涨之牛气,荷包鼓鼓的日本人大举投资美国。1986年和1987年,日本在夏威夷的房地产投资高达65亿美元,并买下了珍珠港海滩区三分之二的豪华酒店、商场及不动产。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京亿万富翁横井英树,他买下了伦敦郊外的泰姆公园、英国南部的朱比特山以及苏格兰久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格莱乃普城堡和西班牙巴塞罗那郊区的菲尔格拉宫殿。1991年,还以40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被视为纽约心脏与灵魂的帝国大厦。而在夏威夷更是夸张,可建高尔夫球场的山谷除了一个还在美国人之手,其他全部被日本人收入囊中。随着在夏威夷购买别墅及定居的日本人日益增多,每年赴该地的百万游客中,日本人占了五分之一。“常夏无冬”的自然环境还使其成为日本人新婚旅行的首选之地。

      当然,爱摆弄风雅的日本也会把其强大的资本力融入文化扩张之中。1989年,索尼公司率先斥资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文化的象征——好莱坞文化中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三菱地产公司则以8.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著名的洛克菲勒集团51%的股份。据日本海关统计,1987年,日本仅在名画一项上的进口额即达到370亿日元,1989年上升至2800亿日元,1990年更激增至4000亿日元。1987年3月,日本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的安田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梵·高的“向日葵”。1990年,大昭和造纸公司名誉董事长斋藤,三天内在索斯比和克里斯蒂拍卖行以7810万美元购得雷诺阿的名作“红磨坊舞会”和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加歇医生”。日本富豪在整个80年代无疑成为全世界艺术品市场最显眼的买主。

      如此场景,难怪哈佛大学的傅高义教授也会惊呼《JAPAN IS NO.1》,而傲慢的石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更是对美国发出《日本可以说不》的强硬信号。从战后信心低谷中走出来的日本人,第一次尝到了以非武力征服世界的甜头,也让美国对这个一手扶持长大的孩子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感。

      不过,历史的魔咒很快得到应验。1990年10月1日,东京股市连续暴跌,从此日本股市一蹶不振,至今仍不见复兴之势。1991年,巨大的地产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卖不出去,陆续竣工的楼房没有住户。当年,六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骤降15%至20%。根据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地价统计数据,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点。

      疯狂年代的日本人为此付出了长达15年之久“平成萧条”的惨重代价。2005年,借助中国崛起的强大市场拉动,才渐有回升起色。当初做着房地产美梦的日本人重新回到了阿信时代的勤勤恳恳。对于这一点,或许看过曾在CCTV8频道热播的长篇连续剧《冷暖人间》的朋友,会有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