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广告
  • A4:期货·债券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版:公司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版:公司封面
    南天信息
    股权激励草案遭两董事反对
    5家乳企入“座” “鹿死谁手”待解
    *ST沪科
    大宗股权今拍卖
    达意隆
    筹划股权激励计划
    SST华新
    所持平安股票被变卖
    强制冻结H股 ST科龙重大疑团待解
    时隔一年 机构“折戟”定向增发
    浙江龙盛
    受江龙控股影响不大
    四维控股二股东股权拟转让
    西部矿业
    国内最大铜矿一期投产
    出手不凡 产业资本高调入市布局?
    阳光发展
    遭第二大股东减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5家乳企入“座” “鹿死谁手”待解
    2008年10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贺建业 徐崭
      ⊙本报记者 贺建业 徐崭

      

      一份座谈邀请函近日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5家乳企在被邀之列,而座谈时间就是今日。这或许预示着三鹿重组步入了最后阶段。

      据了解,5家乳企分别为伊利、三元、飞鹤、娃哈哈和完达山,工信部意在通过此次座谈对三鹿重组事宜进行指导和协调。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座谈会可能就三鹿的财务现状、奶场的分布以及“三聚氰胺”事件中所需的赔偿进行通报。“几万名病儿,赔偿将是一件十分复杂且涉及巨额资金的事情。企业稍有不慎就将陷入泥潭。赔偿方案将是这起重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三元单独收购三鹿到如今5家企业一齐上阵,政府相关部门寄希望它们“瓜分”三鹿,盘活其剩余资产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业内人士认为,重组三鹿的企业将或多或少承担起数额庞大且至今无法最终明确数字的赔偿款。此外,员工的安置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而这些企业不惧“艰险”的动力则来自于对三鹿奶源和销售渠道的垂涎。

      “真正的较量可能在三元、娃哈哈和伊利之间展开。”上述人士表示。

      最早介入收购三鹿的是偏安北京一隅的三元。公开信息显示,2007年,三鹿的销售收入是100亿元,而三元仅11亿元。“蛇吞象”在政府“拉郎配”的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

      而娃哈哈此次高调出击的背后是其生产成本的高涨。据悉,娃哈哈一年的奶粉用量巨大,但基本靠进口。随着今年进口奶粉价格的大幅上涨,娃哈哈迫切需要在国内拥有自有奶源,以完成生产链的再造。

      伊利是在最近才被披露参与三鹿重组的,相比娃哈哈,它低调谨慎了很多。一位接近伊利的人士表示,伊利参与重组有其优势。上半年,伊利的现金流净额超过8亿元,但本身也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受重创的伊利是否愿意花大力气去参与重组仍值得关注。

      此次三鹿重组事件或将折射中国乳业的未来,但市场整体格局恐难有大的变化。中投证券分析师黄巍认为,在液态奶领域,由于蒙牛、伊利、光明占去了近80%的市场份额,事件淡化后,三者仍将是液态奶市场的主导者。而在奶粉领域,“三聚氰胺”事件对年轻父母的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恐需相对于液态奶更长的时间来消化。90%以上主营收入来自于液态奶的蒙牛或将最先度过危机,接着是以鲜奶为主的光明乳业,而22%的利润来自奶粉业务的伊利恢复速度可能最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