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时事海外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期货
  • A3:货币债券
  • A4:钱沿
  • A5: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特别报道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地产投资
    利多?利空? 农村土地改革触及楼市神经
    各地救市旨在维稳
    楼市“放量”还需看房价脸色
    合同中相关节能信息是否了解?65%受访者称“从未听说”
    上海写字楼租金第三季度首现下降
    ■投资风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各地救市旨在维稳楼市“放量”还需看房价脸色
    2008年10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活动策划:唐文祺
      第一演播室

      中国证券网

      活动策划:唐文祺

      主持/整理:唐文祺

      嘉宾:千城机构董事总经理 刘承健

      从遮遮掩掩到大张旗鼓,18个二、三线城市陆续出台了救市政策,以试图挽救低迷的当地房地产市场。虽然中央尚未有明确的“松绑”政策出台,但暖风频吹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在重塑楼市信心已是必然趋势的情况下,购房者是择时入市还是继续观望?具备刚性需求的购房者应该如何进行选择?此次上证第一演播室请来业内人士为网友答疑。

      主持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房地产市场难道真的面临崩溃了吗?

      刘承健:房地产市场是地域性很强的产业,从各地的楼市反应来看,其实每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很不均匀。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就此表现出来的抗跌性也是不同的。这一轮当地政府的“自发”救市起自二、三线城市,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属于比较积极。究其原因,还是怕房地产业的滑坡会带来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感受最为直接的便是价格。上一轮发展过快导致透支之后,填补这部分空间会有一个慢慢的复苏过程。一般来说,先稳定再复苏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因此,各地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先要使得房地产市场趋稳。

      主持人:救市政策能否起到成功“回暖”的作用?

      刘承健:其实就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不用担心成交价格的走势如何,成交量上来了才是乐观的发展形势。成交价格只会对开发商产生实质性的利益影响。但是,现在有部分地方楼市的价格并没有下来,救市政策就出台了。我认为,观望主要源于价格问题,价格下来了,购买力就会马上释放;价格不下来,购买需求只能在积蓄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释放,这反而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

      从目前已出台的各项救市政策来看,稳定市场、增加信心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开发商更多的还是在于自救。个人看法是,开发商要实行自救其实很容易,降价就行。楼市与股市不同,通常购房者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值,我观察过许多地方楼市和个案,只要达到心理预期了,购房者就会出手。成交量不上来,很明显,就是价格没有到位的问题。这一方面,从市场性特别明显的二手楼市就可以看出来,房东价格只要调整到位了,该买的还是会有人买。

      主持人:在暖风频吹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开始考虑购房?

      刘承健:我认为,救市政策使得市场价格发生较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和税收环境的改善,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但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影响程度却不好说。一方面,政策发生作用有其滞后性,还需等待一段时间看效果;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维稳”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从这方面来看,政策对于鼓励市场信心的意义更为明确。今年的形势与以往的调控环境不同,不但市场投资信心受损,经济收入同样受到影响。当这种作用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购买力会受到抑制。况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尚且无法准确预判,因此,救市政策起到的效果也就无法掌控了。

      对于具备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来说,建议对那些虚高的房源和区域都不要沾手,如果同一区域内的新房与当地的二手房存在比较明显价差,同时又提供一定的折扣或促销措施,这种新房可以成为选择对象。此外,市中心楼盘降价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需审慎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