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不再是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一组关于自营规模的数据很能说明券商的自律。权威资料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境内所有券商的自营规模是1000亿,而如果按照净资本指标管理体系,券商的自营规模完全可以达到3000亿元,说明券商自营只为净资本的30%,而按照规定这一比例可以达到100%。
在采访中,记者可以深刻感觉到,券商已经将风险管理视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并成为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外部制度环境也日趋成熟:第三方存管的实施切断了挪用客户保证金的可能、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指标体系保证了券商风险可控、合规总监在证券公司内部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监管层报告。内外兼备,券商的合规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而这又将为整个行业迎来更多发展空间。
“如果出错了,你可能随时被人并购”
正如华尔街的谚语:丑闻推动风险管理。2001年起的四年大熊市,在行情的大海落潮后,风险的礁石开始突起,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大规模二级市场投资出现巨亏,包括当年曾叱咤风云过的南方证券在内的一批券商走上了不归路。
“在2004年-2005年为什么很多公司倒闭了,根源是它对合规的理解,是公司的治理有很大缺陷。”平安证券的风控部门这样认识:如果自营规模保持一个水平,市场差也不会发生巨大的亏损,当年日均150亿元的成交金额就可以让公司保本。正是因为对高风险业务如自营投资业务这一块采取了比较严格的规模控制,平安证券在熊市中连续三年盈利。
近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不少境外成熟的金融机构也损失惨重。联合证券董事长马昭明说,“对这些风险事件,我们必须要警醒与深思。每个问题机构的背后,其合乎逻辑的直观解释是对事件变化动态估计不足,但归根到底还是合规经营上的控制缺失。”
“一个公司往往是被自己打垮,然后被别人收拾残局,比如贝尔斯登,还有很多国外的大公司。”第一创业总裁钱龙海说,“我们每个经营者,要考虑怎么不要出错,我们自己不出问题,就不会有问题。这个行业是这样,自己不出错,相信你是常青树,如果你自己出错了,你可能随时被别人并购。”
经过三年综合治理,券业获得救赎,救赎之后应该如何面对?湘财证券董事长陈学荣说,“有两个错误不可原谅,一个是简单错误,一个是重复错误,对企业和行业来讲一定要长记性。国家花了这么高的成本,把这个行业解救出来,最起码不要忘记、不要重犯以前的错误。”
合规的价值被提到“生命线”高度
痛定思痛的券业开始反省,总结经验,进行改革,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提升。国信证券经纪业务部总裁陈革曾经担任过创新类和规范类券商评审委员会的委员,考察过10多家创新类和10多家规范类券商。他说,“我们确实感觉到随着综合治理,两类券商的评审,各类券商的风险控制有比较大的提高,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这方面质量在提升。”
国信证券对所有业务部门实行风险扣分制度,把合规运作、风险控制寓于前线业务运作之中,2007年一年中有的总经理由于扣分,被处罚奖金20%。
财富证券总裁周晖说:“风险往往在牛市中积累,在熊市中暴发,随着公司业务的逐步扩大以及证券二级市场的持续走高,公司在2008年中不但要防御来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还要防御来自内部管理的非系统性风险。这就要求公司上下必须始终要牢记历史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自控能力。”
合规的价值被提到了“生命线”的高度。重生的湘财证券对此感悟最深,“借用斯大林的一句话,历史的前进就像奔驰的列车一样,往往在历史拐点的时候,它的离心力很容易把人甩出去。合规操作是把你留在车上的安全带,在拐点的时候不止于把我们甩走。”
陈学荣说,合规能带来价值,合规所能减少一分钱成本就是增加一分钱利润;第二合规能够获取资源,因为你总是好孩子,资源可能就向你靠拢。如果你今天违规,明天违规,后天违规,监管环境对你反而不利,导致整体被动;第三合规赢得尊严,因为商界要与方方面面进行交往,如果你是坏孩子的话,要花很多精力做公共关系,成本很高。
外部制度环境日趋成熟
除了内省之外,外部的制度环境也在日趋成熟。随着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第三方存管、财务信息公开、合规总监等一批制度陆续出台,合规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6年7月20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规则》,标志着我国以资本充足性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被券商看做让公司死不掉的“法宝”。从成熟市场经验看,只要公司净资本高于规定标准,各项业务合规运作,券商的风险就能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这也意味着,如果证券公司在短期内无法大量增加净资本,为了满足资本充足性的监管要求,就必须削减业务规模,从而形成约束。
另一个有力的外部制度保证是合规总监的设立。合规总监在国外也叫“吹哨人”,在证券公司内部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监管层报告。陈敬达说,“合规总监有两个上司,一个是监管层,一个是证券公司。他是专业的人士,有什么事情他不但可以告诉公司,而且告诉监管人员,他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专业人士。”
胡晓平评价说,“监管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监管机构对券商的监管可以说是非常严,需要时可以列席你的经营管理会议。”
从证券公司内部来说,虽然各公司的做法不尽相同,但董事会层面的风控委、资产负债委员、合规总监在各券商纷纷开始设立,合规已不仅仅是合规部的事情,而是上升为券商最高层的认识。
平安证券是证监会的合规试点券商之一,走在行业前面,胡晓平说,“就合规来说,它不是自下而上的,它肯定是自上而下的,是公司的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在这点上要高度统一认识。”
如果风险管理不是高层的认识,则可能会出现如陈革所担心的:“如果有的证券公司的决策还是集中在一两个人手中,比如可能是在他大股东派来的董事长和聘用的总经理手里,真是不排除在市场牛转熊,或者经历相当长的调整期的时候,还会把自己的家底又折进去。行业好不容易清理整顿了四五年,旧账还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非常可惜。”
由于外部制度的日趋完善和证券公司内部的高度重视,券商的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招商证券副总裁邓晓力受命成立该公司风险管理部的时候,券业还在讨论“风险管理与稽核的区别”。 但现在已经走出了认识的误区,基本上大的证券公司有非常严密的监控体系,比如说招商证券2002年就建立了风险量化系统VAR值,对风险进行量化,目前同行业也有其他公司在关注这些指标。“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证券公司在量化风险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支持业务发展。邓晓力表示,以前做风险管理,第一步都是做风险监控系统,试图分解项目,找到风险点到底是什么,然后逐步去识别,做一个风险点汇编。但现在招商要走上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估量总体风险有多大,试图从总体的角度去量化。然后把风险当做资源来使用,就像营运费用一样,意味着花一块钱要赚多少钱,钱一定要使在刀刃上。先是衡量公司到底能承担多大风险,然后才是承担风险是在哪一个方面承担风险,这才涉及偏好的问题,现在这个方面对证券公司非常重要。
随着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的提高,我们听到更多的声音是呼唤给券商更多的创新空间,提高券商金融服务能力。我们不仅面临着国内的竞争,国际巨头也将加入竞争,但是金融服务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提高的。
“我们证券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意识加强了之后,监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鼓励大家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这个金融服务能力,是一个市场化培育的过程,不是说哪一天你一放开就会有的。金融产品也是复杂和多样的,每个公司都不一样,这里面就牵涉到个性化问题,监管层鼓励创新将会极大激发金融服务热情,这样也会提高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钱龙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