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特别报道
  • 9:金融·证券
  • 10:时事国内
  • 11:观点评论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价值报告
  • A3:基金
  • A4:期货·债券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特别报道
    黄湘平:经受金融危机考验 证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券商资产管理:从“炸弹”到“金蛋”
    风控意识树立 券商自营业务风险大幅释放
    力推净资本监管 保障券商生存大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券商资产管理:从“炸弹”到“金蛋”
    2008年10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屈红燕
      ⊙本报记者 屈红燕

      

      在综合治理之前,所谓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基本上是违规的保本保息委托理财业务,在4年大熊市当中成为把包括南方证券在内的一批券商送上了绝路的“地雷”。在经过了综合治理的“救赎”之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以崭新的面目重出江湖:它追求绝对收益为主,只有在为客户赚了钱券商才能获得业绩提成,与投资者利益捆绑在一起;它不再承诺保本保息,成为券商低资本消耗低风险的优质业务;它的业务已经从集合理财产品扩展到专项产品、定向产品、直投产品等等,资产管理部门也成为许多券商仅次于经纪业务部门第二大会生“金蛋”的部门。

      

      追求绝对收益

      券商综合治理以“扶优限劣”为指导思想,光大证券在获得创新类资格之后,于2005年3月份率先在业内获批推出了第一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此后各大券商都力图从集合理财产品入手树立资产管理的品牌。截至目前,共有19家券商累计发行集合理财产品45只,管理份额超过500亿份。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不负众望,经受住了今年以来急剧下降股市的考验。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有6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一倍左右,分别是光大阳光121.8%、东方红2号109.27%、光大阳光2号108.6%、中信理财2号105.39%、华泰紫金2号99.27%、广发理财3号98.38%;另有7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0%到90%之间,如中金股票精选累计收益率为89.81%、华泰紫金1号72.38%、国信金理财经典组合63.45%等等。

      另外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在目前现存的32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有21只产品单位净值保持在1元以上,也就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为投资者保持了正收益。

      绝大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之所以能够保留着牛市中的果实,与其正向激励条款不无干系。与基金追求相对收益不同,券商集合理财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在报酬条款当中,大多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定,只有当产品取得正收益时券商才能提取业绩报酬,并且有的券商还拿出了一定的自有资金参与集合理财产品的设立,表现出与投资者风险共担的精神。

      

      理念深刻转化

      比收益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经过综合治理之后,券商对于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理念的转化。

      2001年起的四年大熊市,部分券商用保本保息的形式,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大规模二级市场投资出现巨亏甚至倒闭。“在2001年为什么很多公司倒闭了,它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股票投资失败了,而是它对合规的理解,是公司的治理有很大缺陷。”一位券商风险管理高管评价到。

      在经过痛定思痛的反思之后,风险控制被券商提到了“生命线”的高度。一组权威数据显示,2007年底,我国境内所有券商的自营规模是1000亿,而如果按照净资本指标管理体系,券商的自营规模完全可以达到3000亿,说明券商自营只为净资本的30%,而按照规定可以达到100%。

      券商日趋谨慎,记者近日在对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采访时得知:这家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设定了严格的止损线,单个产品的止损位设置在15%左右,如果理财产品亏损达到20%就执行清盘。

      除了集合理财产品一枝独秀外,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目前已经有专项理财计划,定向理财产品、直投业务等等。据了解,此前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发行的两只专项理财产品都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虽然定向资管业务起步的时间不长,但表现出了专家理财的优势,据了解,国信证券的5只定向产品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均排在189只开放式基金的前十名。

      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有着光明的前景。“做投资做久的人都对市场有一种敬畏,证券公司对市场创新最有承担的机构,新的业务机会在证券公司投资平台上产生,这些业务都可以转化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产品。现在证券公司做的资产管理只是未来整个资产管理业务里面很微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领域处于未开垦状态。”招商证券副总裁汤维清在今年稍早的时候接受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