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券商峰会召开以来,国内证券行业已经走过五年规范发展之路,随着风控意识、风控水平的普遍提高,五年间受到重点关注的券商自营业务风险得到大幅释放。本轮股指下跌以来,券业没有出现行业系统性风险,全国107家券商中没有一家因为市场调整暴露出大问题,以前普遍存在的盲目扩大自营规模、不及时止损现象在今天几乎绝迹,主动控制自营业务规模、控制经营风险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从盲目扩张到自主控制
2004年全面展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之前,证券行业多年积累的风险呈现集中爆发,相当一批证券公司正是在自营业务上栽了跟头,由于风险控制意识不到位,2003到2004年间有不少券商盲目、违规扩张自营规模导致巨亏,最终造成资不抵债。
根据监管部门事后摸底核查数据,当时全行业132家证券公司总计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640亿元,挪用经纪客户债券134亿元,账外经营1050亿元;在千余家上市公司中,券商超比例持有的股票达到99只。
五年发展中,无论监管层还是证券行业内都对控制自营业务风险给予了“重点关照”。自2004年券商综治开始,证券公司自营规模就开始逐步缩减。
中国货币网公布的券商2004年财务报表显示,56家券商自营证券累计总额约342亿元,较2004年年初的降幅达到20.45%。2005年券商清理自营投资的力度持续加码,截至年底,与2004年可比的36家券商自营总规模212亿元,同比再降25%。
随着规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本轮市场下调以来,收缩自营业务规模更是成为券商自觉自愿的举措。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所的统计数据,45家在银行间市场披露2008年半年报的券商,自营规模为742亿元,比2007年年底萎缩38%,在净资产中占比也由62.9%迅速下降到46.5%。
外部约束机制形成有力保障
风控意识的树立是一个由外部约束到自觉行动的过程。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无疑为券商控制经营风险,提高风控意识提供了约束力,也为我国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给予了有力保障。
2005年11月,专门针对券商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指引》出台,明确证券公司“不得将自营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经纪业务混合操作;不得以他人名义开立自营账户;不得使用非自营席位从事证券自营业务;不得超比例持仓或操纵市场”。
2006年7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发布,建立了证券公司各项业务规模与净资本水平动态挂钩的机制,同时规定券商自营业务规模不超过净资本的200%,自营股票规模不超过净资本的100%。
时间推移至2008年6月,《关于修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决定》及其配套文件发布,此次调整后,证券自营业务规模控制指标进一步细化,按规定券商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的合计额被控制在净资本的100%以内,同时自营固定收益类证券的合计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500%。
2008年7月,《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发布并从8月1日起施行,合规总监的设立和合规管理意识的深化,也为券商控制自营等业务的风险再树一道屏障。
风控意识深入人心
券商综治过程中,已经有部分优质券商意识到了主动控制自营业务风险的必要性,三年综治过后,证券行业的历史遗留风险得到充分化解,稳健经营也从监管部门的外部要求,落实为券商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考虑的内在需求。
如果说缩减自营规模让券商在调整期避免亏损是行业发展的“表”,那么通过三年券商综合治理使证券公司普遍树立了风控意识,在经营中变被动为自觉就是行业发展的“里”和内核。
去年以来,国内外市场大幅波动,国内A股市场自去年高点以来的跌幅累计超过65%,市场参与度也快速降温,但由于规范经营、主动控制风险,自觉调整自营业务规模和持仓结构,国内证券行业并未走回5年前的老路。
据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本轮调整以来,不但没有发生行业系统性风险,没出现倒闭潮,甚至没有出现一家需要进行处置的问题券商,证券行业基本上经受住了市场大幅下挫的考验。
“随着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基本确立,券商基本实现了风险控制的定量化和动态化,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也为整个行业迎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合规经营、风控意识的建立,券商的业绩与行情的联动性在下降,不再像过去那么直接,尽管今年全行业总体利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多数券商不太可能遭遇生存危机。“在主动控制经营风险意识的保驾护航下,我国证券行业一定能越走越好,越走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