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财经要闻
  • 5:焦点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特别报道
  • A1:市场
  • A2:路演回放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24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楼市调整:不可避免性和正当性
    日本人出手:
    坚信不会重蹈覆辙
    克鲁格曼心中应对危机的最佳方法
    为了首都不再“首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了首都不再“首堵”
    2008年10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明华 沈飞昊
      ——北京多项解决行车难政策之优劣比较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北京奥运后,限行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的讨论相当热烈,大家献计献策,好不热闹。依据北京市政府的通告,从今年10月11日至明年4月10日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其中要求“北京市其他机动车试行按车牌尾号每周停驶一天”,更是把“限行”的讨论推向高潮。但稍加分析,发现最终采取的这种“每周停驶一天”的政策却不是当前条件下解决交通和环境矛盾的最佳政策,甚至连次佳、再次佳也不是。

      对策一:每周停驶一天

      优点:每周停驶一天的决策属于比较典型的行政决策,没有听证,没有经过人代会讨论,没有有关各方的讨价还价,因此决策成本低,实施速度快。

      缺点:政策涉嫌程序违法,而且其依据的两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有些牵强,因此被不少人认为可能影响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它较少或没有考虑公众可能出现的不时之需,比如前一天因急事出城,事情当天没有办完,而第二天又恰遇该车号限行,那如何返回?多在外一天,意味着司机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的增加,甚至还有被工作单位炒“鱿鱼”的可能。它可能会刺激一部分人购买第二辆车。

      对策二:实施燃油税

      优点:实施燃油税就是把目前的养路费和车船使用税,甚至也包括高速公路费和过桥费等,统一为燃油税,税收与行驶路程直接挂钩,使得开车成本与开车与否和出行率高低直接相关,只要燃油税达到能使驾车人开车感到心疼的程度,就会大大减少道路压力。由于开车动力减弱,汽车保有量增速将会减缓,空气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缺点:直接减少某些利益集团的大量既得利益,改革成本很高,这些利益集团是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也是为什么燃油税迟迟不能推出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策三:封存公务车

      优点:此举最令民众拍手称快,它是缓解道路拥堵和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方面。想必人们都还记得,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北京封存80%的公务车,尽管没有限制私车上路(只是倡导私车不上路或少上路),但此间交通还是一路畅通,大气环境也明显改善,可见封存公务车对缓解道路压力的效果很显著。目前北京市公车数量至少70万辆,估计是私车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一辆公务车的使用率是私车的几倍乃至于数倍,因此公务车无疑是构成道路堵塞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人们对公车腐败早已深恶痛绝,封存公务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

      缺点:目前的措施是封存公务车30%,但却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基本依靠各部门的自觉性,因此公众对此措施能否落实持怀疑态度。如果采取必要措施,则会增加很多监督成本。封存意味着对公务车的管制,而管制必然带来寻租,进而导致进一步腐败。封存还意味着闲置,这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对策四:提高城区停车费用

      优点:决策成本比较低,见效很快。

      缺点: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城区停车费用对开车出行的作用有限。

      对策四:加大公交和地铁运力

      优点:加大公交和地铁运力是“限行”的配套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减少时间成本。

      缺点:由于北京实行低票价政策,因此加大公交和地铁运力将使财政支出(补贴)进一步提高。

      对策五:提高地铁建设速度

      优点:提高地铁建设速度,加大地铁覆盖面,对少开车或不开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缺点:地铁建设周期较长,成本很高,属于中远期规划,对于解决目前交通矛盾,作用很小,甚至不起作用。

      对策六:设立公交专用道

      优点:通过设立覆盖全城的公交专用道,尤其在拥堵路段,更要设立,最好是设立隔离带,从而使公交行驶速度超过自驾车,进而使自驾车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这将会使自驾出行的愿望大大降低,因为自驾车相对于乘坐公交已不划算。这种方法最简便易行,成本也不高。

      缺点:基本不存在。

      以上各种政策措施中,除了地铁建设属于中长期措施外,其他都是目前即可实行或者创造条件便可实行的。而在目前可行的政策措施中,依靠行政手段“限行”是最笨拙的。最简便易行的措施是设立覆盖全城的、带有隔离带的公交专用道,以及提高城区停车费用,同时提高现有公交和地铁运力。但最有效也是长期有效的手段则是实施燃油税和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并非封存了事。事实证明,大部分公务车并非必需的。西方很多国家,只有国家部级以上领导人才能使用公务车,如芬兰,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才配备固定车辆和司机,在赫尔辛基市政府,只有市长一人享有这种待遇。因此,我们拍卖至少一半的公务车绝对不会影响公务效率,甚至拍卖80%或更多都有可能。为了减少改革成本,可以给公务人员一定的交通补贴。通过拍卖,原来的公务车变成了私家车,如果实行燃油税,由于用车成本直接来自驾车人自身,那么驾车出行率将会大大减少。

      总之,解决交通矛盾,可行的措施很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从公众和国家利益角度来考虑解决的途径,是否符合法治精神。当然,还需要足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