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时事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圆桌
  • 8:上市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广告
  • A4:产业·公司
  • A5:股民学校
  • A6:法律服务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私募
  • B7:基金·海外
  • B8:基金·专版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2008 10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3版:基金·封面文章
    牛熊转换间 基金业贫富差距拉大
    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四大变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牛熊转换间 基金业贫富差距拉大
    2008年10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晓婧
      张大伟 漫画
      虽然3季度基金整体实现了小幅净申购,但由于市场继续大幅下挫,以偏股型基金为主的中国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继上半年大幅缩水之后再次萎缩,资产规模已经降至1.8万亿元。

      从基金公司来看,9成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出现不同程度缩水,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第一军团”和排名后十的“殿后军团”座次几乎未变,但基金业资源进一步向行业龙头集中的现象却日益明显。

      ⊙本报记者 吴晓婧

      强者恒强 弱者更弱

      短短一年内,市场风云突变,从大牛市转向大熊市,在弱市中,大牌基金管理公司的投研能力、资金实力以及相对完善的产品线等优势日益突出,使得基金业资源进一步向行业龙头集中,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局势。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从3季报披露的情况来看,行业龙头华夏基金市场占有率由二季末的9.9%稳步上升至10.2%,前十大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9221.43亿元,占基金业总规模的50.65%,而今年中期仅为49.96%。

      总体来看,3季度每家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资产平均规模为308.6亿元,较2季度末下降了38.3亿元,降幅达11%。其中,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的基金有18家,超过500亿元的只剩下了9家。

      “千亿基金”公司则继续萎缩,由二季末的5家减少到3家。华夏基金仍然以高达1857.44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居于首位,其次是博时基金和嘉实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1239.28亿元和1055.46亿元,易方达和南方基金跌出“千亿基金”行列,分别为990.67亿和979.25亿元,位居第四和第五。

      整体来看,仅4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出现上升,其中,国投瑞银基金资产规模增幅最大,达43%。其余3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出现微幅上升,其中,银河、建信和金元比联基金资产规模增幅分别为12.8%、5.5%和1.9%。

      值得注意的是,7家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萎缩幅度超过20%,而这7家基金公司均属于小型基金公司,其中5家在3季度遭遇较大规模净赎回。随着小型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继续萎缩,其市场占有率也进一步下降,统计数据显示,10家最小的基金公司其资产管理规模共计292.27亿元,仅相当于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只占行业龙头华夏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15.7%。

      

      基金业中的“马太效应”

      当取得一种积累优势后,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马太效应”,在牛熊转换间,中国基金业的“马太效应”更加凸显,由于大型基金公司具备一定的“积累优势”,一次市场大牛市向大熊市的转变,将足以构成对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冲击。

      首先,对投资者而言,熊市更为看重的就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业绩。由于大型基金公司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在团队建设以及投研方面的投入将更具备优势,因此一般而言,大型基金公司将比小型基金公司在创造相对好收益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种优势还可能因为熊市的到来而显得更加突出。

      其次,大型基金公司有着相对丰富、完善的产品线,可以通过对产品的调整来应对资产规模缩水带来的冲击,但中小基金公司往往基金产品比较单一,而且在市场持续下跌的背景下扩张、完善产品线难度非常大。目前大部分中型以上的基金公司在市场低迷之时,除了具备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熊市中备受青睐的产品优势外,还积极拓展如企业年金、专户理财以及投资咨询等业务作为熊市中业务增长的突破口。

      但多数小型基金公司由于其管理的资产规模有限,并不具备专户理财等牌照,在企业年金、投资咨询等业务上也没有竞争优势,并且多数小型基金公司旗下唯一的2到3只股票型基金在熊市中出现规模大幅缩水,而由于公募基金是按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其规模效应相当明显。从这方面来看,资产管理规模下降对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冲击将更大,直接影响到基金公司的绝大部分收入。

      行业或将面临洗牌?

      市场的每一次大幅度的变动,都将带来一次行业的洗牌,出现一波并购兼并的浪潮,那么,在当前的“乱世”中,是否会导致中国基金业格局发生微妙的变化?分析人士指出,牛熊转换间,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其股权变动的概率将会上升。

      事实上,由于产品线单一,以及投研实力较淡薄,有的基金公司成立不久就出现亏损,原股东也后继乏力。分析人士指出,一个可行的急救方法便是引入实力强大的新股东,重塑公司品牌。

      虽然基金业正在为“冬天”做准备,但新的竞争者还在虎视眈眈。目前,各路资本涌入基金业,一是出于对该行业发展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低迷的市场中,基金公司的股权估值更加合理。

      近期,包括海外金融集团、国内实业资本、银行以及证券公司等多路资金都萌发对中国基金业的兴趣。例如,英国耆卫集团宣布收购原富通银行控制的荷银投资(亚洲)公司持有的泰达荷银基金49%的股权,江苏海澜集团竞得原兰生集团持有的东吴基金30%的股权,北京银行称,其董事已经同意该公司与丰业银行及第三方股东共同发起设立合资基金公司。上周,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正式获得监管层的批准,银行系合资基金公司的阵营继续扩张。

      近年来,银行系合资基金公司异军突起,正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分析人士成,其原因在于,银行具有雄厚的资产实力以及强大的品牌知名度,这对基金公司初期的成长大有裨益,加上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渠道上的优势,对于产品和市场的扩张作用巨大,尤其是在基金公司尚未建立自有渠道之时,此优势就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