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尚缺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
■主要观点
购并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被购并企业还未显露的问题随着危机加深可能会成为巨大的陷阱。并且,中国企业尚缺乏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即购并了国外企业后,难以把国外的资产和资源有效地和自己的原有资产合为一体,有时难以掌控国外企业的原有管理层和工会,最后成为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上海证券报》:有人认为中国企业的现金流相对较好,可以趁此机会并购,不管参股还是收购公司都比较便宜,同时也有人认为,现在也是一个吸引投资人才的好机会,你对此怎么看?
薛求知:购并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被并购并企业还未显露的问题随着危机加深可能会成为巨大的陷阱。当然危机中价值低估的公司股份和企业整体, 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要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中介机构,去发掘和把握这种机会。
华尔街的人才,很多人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不一定愿意马上到中国来,但是一些华人可能愿意来。在这次风险中人们意识到,不要过分相信所谓的专家,人所拥有的弱点他们都有,你会犯的错误,他也会犯。
《上海证券报》:这样看来,企业家可能是比较乐观,一些专家就持相反观点,甚至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并购,同时认为,中国企业软肋在缺乏足够的资本人才,你怎么评价这种观点?
薛求知: 这种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赞同,在国际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下,外资也会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包括购并和绿地投资。不过,中国企业确实缺乏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即购并了国外企业后,难以把国外的资产和资源有效和自己的原有资产合为一体,有时难以掌控国外企业的原有管理层和工会,最后成为难以收拾得烂摊子。
《上海证券报》:你所研究的海外并购中有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案例呢?比较典型的原因又是什么?
薛求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相对成功还是联想并购IBM PC案,成功的原因是有效利用了原管理团队,并确立了双总部制,及品牌替代过渡制。失败最典型的是TCL购并汤姆森的彩电生产部分,失败的原因是对行业发展的趋势判断有误,购来了即遭淘汰的生产能力和整合难度非常大的欧洲工厂。
《上海证券报》:如果中国企业可以趁这次金融危机有一些并购的机会,您认为哪些行业是值得试一试的?
薛求知:不能一概而论,每个行业都有机会,但也都有不同的风险。但或许在金融危机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会放松一些企业评价,尤其是如果企业层面希望外来资金注入的话,政府或许会考虑。
《上海证券报》:与在海外并购中排名前列的大多数国企相比,你觉得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走出去”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阻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些阻力会不会发生改变?是向好的方向还是更糟?
薛求知:民营企业有很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机会把握能力,他们缺的是规范的管理能力和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目前很多还缺现金流,金融危机会教育所有人,当然包括民营企业家。但是我认为,国内机会也很多,不一定急着出去,毕竟外面人生地不熟,风险要大很多。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时候。
而且中国外贸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收缩,资金链断裂,对民营企业影响会比较大。
《上海证券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并购的地点应该有所选择么?如果有,哪里更理想?
薛求知:这要根据不同的企业海外投资行为来看:并购肯定是选择发达国家,目标是战略资产,绿地投资宜到发展中国家,目标是资源、低成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