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季报特刊
  • B2:季报特刊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大全
  • C4:数据大全
  • C5:数据大全
  • C6:数据大全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10 31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经济的道德价值与道德的经济价值
    货币政策应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警惕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惕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风险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克新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增长双双减速,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台跳水,中国物价输入性成本推力显著减弱。展望今后发展,由于美欧国家“寅吃卯粮”过度透支未来消费模式的终结,一段时期内将处于“消费还债”阶段,从而引发全球需求萎缩,初级产品价格弱势运行,中国商品成本推动力继续减弱。因为来自需求减弱和成本支撑点位下移的双重挤压影响,中国中期物价水平趋向回落,并有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对此要引起高度警惕,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陈克新

      

      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很有可能转向跌落

      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后,中国整体物价水平,无论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出现了高位回落。据统计,今年8月份,全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5%,比今年最高月份涨幅回落了4.4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比今年最高月份涨幅回落3.8个百分点。从各月价格环比情况来看,两大价格指数均呈现逐步走低态势。

      今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回落速度明显高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些重要原材料产品行情高台跳水,价格跌幅普遍在10%以上,高的超过30%。比如今年9月末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五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5020元/吨,比今年最高月份价位下跌了20个百分点。其它如橡胶、煤炭、矿石、铜、铝价格也急剧下降。进入10月份后,上述重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再次暴跌。

      由于国内外经济的减速下行,压迫物价走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发酵,预计下一阶段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包括消费品价格、投资品价格、初级产品价格在内,都将继续回落,甚至出现下降,前段时期困扰我们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可能转为通货紧缩。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这一局面将在2009年上半年显现,有些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降幅将超过10%,部分产品价格如焦炭、矿石、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等价格同比跌幅在20%以上,甚至更多。受其影响,多数商品的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也将相应回落,也会在某些月份出现价格指数的同比下降。

      

      中国整体物价水平跌落压力,来自于需求减弱和成本支撑点位下移的双重挤压

      中国整体物价水平趋向回落,由涨转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挤压。

      首先是美国最终消费出了大问题。最近1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美国人在消费问题上长期“寅吃卯粮”,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一般民众,大多负债累累,过度透支了未来消费,甚至是没有偿还能力的消费。“次贷危机”的爆发,并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向欧元区国家蔓延,产生大量失业,收入水平下降;因为股市、楼市、债市价格急剧下跌,导致财富大幅缩水;因为金融机构银根吃紧,信贷普遍收缩。这就使得美国人不仅难以“寅吃卯粮”,而且当期消费能力,尤其是信用消费能力也受到了很大损害。据有关资料,今年9月份,美国商品零售额比前一个月下降1.2%,降幅远大于8月份的0.4%和分析人士预期的0.7%,为2005年8月份以来的最大降幅。

      美国消费数量巨大,个人消费开支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并且是全球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个最重要发动机出现“故障”,势必拖累全球经济减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国出口值同比增长22.4%,名义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3个百分点,如果剔除10%左右的涨价因素后,实际增长水平就回落得更多。

      出口贸易增长的放缓,一定会引发国内相关产品生产减速,引发所需原材料需求的相应放缓。比如家用电器出口量的下降,也导致了生产出口家用电器所消耗金属、塑料数量的减少;纺织品、胶鞋出口量的减少,亦导致其生产原料棉花、橡胶需求的减少。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08年1-8月份累计,全国10种重要生产资料的表观消费量为31823万吨,同比增长6.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8个百分点。重要生产资料产品中,分别与去年同期相比,前8个月钢材消费增长水平减速19个百分点,水泥减速10.3个百分点,橡胶减速3.1个百分点,铜减速43个百分点,成品油减速4个百分点,塑料减速18个百分点。

      当然,全国生产资料需求减弱,与国内住宅、汽车、家用电器等产品销售疲软也有密切关系,但商品出口数量的显著减速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方面。

      其次是生产成本支撑点位下移。由于需求增长显著放缓,庞大的产出能力失去服务对象,因此出现全球性的矿石、原油、金属、橡胶等初级产品供应过剩;并由于汇率变动,巨量投机资本从商品市场撤出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台跳水。上述商品价格跌幅普遍超过了30%。因为欧美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似乎已成定局,全球需求减弱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预计2009年世界产能过剩状况更为严重。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跌落,以及下阶段整体价格行情的弱势运行,带动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一起走低,极大地减轻了我国商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力,势必导致中国物价成本支撑点位的下移。如果说刺破商品价格泡沫第一波力量来自于需求减弱,那么第二波冲击力就来自于生产成本的下降。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将迫使商品价位贴近生产成本运行。

      警惕物价下跌失控,转向通货紧缩风险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经济下行,需求减弱的局面,短时期内难以结束。这是因为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只是避免更多的金融机构破产,并没有解决金融机构间缺乏信任和普遍惜贷问题;更无法解决美国人负债累累问题。由于美国人很大一部分当前收入用于以往的透支还债,一段时期内消费萎缩的局面还将继续,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力逐步加大。不仅如此,欧盟的金融危机也很严重,并且因为欧元区国家意见不能统一,难以迅速出台足够力度的“救市方案”,似乎情况发展可能更加糟糕。受其影响,一段时期内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对中国出口贸易、对于国内相关产品生产、对于生产过程中原材料需求的冲击,可能更加严重,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不仅如此,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有可能抑制投资需求的完全启动。在出口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决策部门及时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转向国内需求启动,这是十分正确的。启动国内投资需求,从来是启动国内需求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现阶段国内很多项目也都是直接或间接为出口服务的。在国际、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疲软,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暂时性投资方向不明,缺乏投资项目。又由于现阶段中国投资的主要部分还是企业自主投资,这就使得有关部门即使松动投资闸门,但实际效应大打折扣,启动投资的发动机不能马上完全发力。上次经济紧缩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此外,消费需求减弱,迫使一些企业减产或停产,还会引发需求减弱的“乘数效应”。比如钢产减产,导致焦炭需求下降,迫使焦炭企业减产,焦炭减产又引起煤炭需求下降,进而引发大量失业,购买力下降,形成对最终消费品销售和生产的打击,如此恶性循环,引发一段时期内的需求的“轮番减弱”。

      物价水平的过度跌落,还会使得财政税收趋紧。市场经济中,企业实现利润和国家财政税收,与商品销售价格有着直接关系。下一阶段整体生产资料市场降温,生产、销售和价格的同步回落,将导致钢铁、有色、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生产资料行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收水平的回落,引发财政收入水平的回落。今年以来,受一些商品价格回落和经济下行影响,全国财政税收增速回落。其中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速较6月份下降14.2个百分点,8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比7月份又降低6.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3551亿元,同比增长11%,绝对额和增长率均创今年以来单月最低水平。预计下一阶段全国钢材、有色金属、焦炭、橡胶等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继续弱势运行。因此,今年后几个月和2009年全国生产资料行业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都有可能进一步回落,这不利于启动内需所要求的财政支持力度的增强。

      综上所述,对于此轮物价水平下降,不能仅仅理解为前期价格过高而出现的一次自我调整,而是要放到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调整的更大背景下观察。由于这个失衡调整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因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弱势运行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并且其跌落程度有可能超出预期,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要把此次经济下行,消费需求减弱,放到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调整,中国经济发展失衡调整这个更大、更深厚的背景来观察,要把问题看得更严峻一些,调整时期更长一些,不要指望这个需求减弱局面短期内就可以结束。尤其是要防范物价下跌过头,完全失去控制。如果各类商品价格轮番跌落,互减需求,进而引发大量停产和失业,就会转为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致使经济“硬着陆”,打击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这是今后中央宏观调控需要重点防范的最大经济风险。

      

      未雨绸缪,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风险

      针对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风险,决策部门必须转换调控方向,适度加大“油门”,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局面。

      1、实施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减轻税负。比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货币收入等。货币政策主要是降低金融机构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前不久,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的下滑才开始不久,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因此央行的调低准备金率和减息还将持续。

      2、适度启动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是现阶段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必须在改善投资结构的同时保持一定力度。再现阶段一般商品产能阶段性过剩,销售价格普遍跌落,投资项目预期效益不好,企业自主投资积极性缺失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先期启动更多地来自于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并非无事可做。比如增加环境保护的建设投资,为全国城乡居民提供更为清洁的水源,更为洁净的空气等;增加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和城乡公用设施投资建设投资,增加食品安全的建设投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投资方向上还将支持服务行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尽可能多地扩大就业机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投资需求的启动,必须选准投资方向,尤其避免搅起“投资泡沫”。具体来讲,否则,虽然解决了眼前困难,但却为今后发展潜埋了更大隐患。

      3、集中力量优先办好自己的事情。如上所述,现阶段中国自身的资金也不宽裕,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因此,应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最主要的就是优先办好自己的事情,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启动和增加国内需求,拉动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不要将大量资金用于境外金融机构“抄底”。投资走出去的主要方向应当是实体经济,应当是资源性产能。只要中国经济本身不出大问题,而且发展越来越好,就是对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否则盲目投资境外金融资产,招致重大损失,最后中国经济因为需求不足出了问题,世界经济就一定会陷入严重衰退。这是最不负责的表现。

      4、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即使对于国内需求的启动来说,实施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度松动资金和投资闸门,并非所有行业,所有产品普惠,“利益均沾”,而是启动需求总量的同时,继续贯彻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加快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将会提高,尤其是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这两道门槛。还会继续抑制一些商品的产能膨胀和过量出口,尤其是钢铁、水泥、焦炭、电解铝等“两高一资”产品的过量出口。在松动需求闸门时,将注意避免启动资金流向投机领域。

      另一方面,下一阶段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也为中国促进经济增长,解除了通货膨胀的“后顾之忧”,可以将主要力量用于推动经济增长,并且可以择机理顺价格体系。我国能源价格偏低,价格机制扭曲,很不利于节能减排,不利于相关行业的发展和供应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经济瓶颈”。今后决策部门将要抓住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全面跌落,国内PPI指数回落的有利时机,尽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比如适度提高成品油价格、电力价格、暖气价格等,出台燃油税、排污费等。当然,各项措施的实施会统筹兼顾,分阶段、分批进行,不会集中出台,引发剧烈震荡。

      与深陷“次贷危机”的一些欧美国家不同,现阶段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不错。我们具有雄厚的国内需求(最终消费品)潜力,拥有庞大的生产者队伍,还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具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拥有更宽阔的回旋空间。只要我们,调控措施正确、及时、有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当前的暂时困难,实现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股市的更加繁荣。

      (作者系高级经济师,部级专家,中国经济蓝皮书主要撰稿人,现供职于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