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季报特刊
  • B2:季报特刊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大全
  • C4:数据大全
  • C5:数据大全
  • C6:数据大全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10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央行再度降息乃顺势而为
    新兴经济体能否如愿扩大金融话语权
    提振市场信心
    最好顺势而为
    微软瞄准了我们在知识产权上的盲区
    松信贷政策取向
    可能保持较长时段
    富通集团涉嫌瞒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提振市场信心最好顺势而为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何 帆
      ⊙何 帆

      

      我们的降息和美国他们的降息不太一样。降息实际上在他们那边的是最后一根稻草,降也得降,不降也得降。现在美联储降息基本上毫无悬念,大家讨论的是到底降50个点还是100个点。如降50个点,那就是到1%了,再往下降就变成零利率了,应该怎么办?在中国这边,央行选择降息实际上更多的是传递一个信号,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政策在放松。

      货币政策有点像绳子,如果经济过热的话,你可以拉它,可以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使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当经济疲软时,就很难通过货币政策来推动它的增长。比如降低利率,现在并不是企业不想借钱,而是银行担心经济有下滑的风险不愿意贷款。所以这个时候,仅仅是降低利率,我想是改变不了市场上的悲观预期的。

      更值得警惕的问题是,如果盲目放松货币政策,一下子在市场上释放出很多流动性的话,可能会有风险。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商业银行还是不愿意贷款,最后这些钱可能会用来买债券,投入房地产或者是股票市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货币政策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信号作用,失去了刺激的作用。

      现在是金融市场最黑暗的时候,而在最黑暗的时候贸然救市可能会有风险。因为不知道为了提振信心到底需要多少钱,也不知道这个钱到底从什么地方来。如果花了钱又没有提振信心的作用,那日后再想提振信心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更好的选择还是等到最困难的时候过去,比如到今年年底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体情况不错,通货膨胀回落,美国经济的形势会稍微好转。到那时我们顺势而为,再给市场打一针强心针提振大家的信心,效果会更好。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消费者和全球的消费者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消费者都是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美国的消费者是能借多少钱花多少钱。可现在呢,信用卡公司主要是在短期货币市场上融资的,雷曼兄弟倒台之后,短期市场上的钱没有了,都流向更安全的资产,都去买美国国库券了,包括信用卡公司的融资出现了困难,大公司连发工资、买原材料都出现了困难。

      美国政府向短期货币市场注入资金,就是为了救这个市场。如果这个市场信贷的紧缩问题解决之后,信用卡公司的问题解决起来是比较容易的。真正难以解决的是现在没有钱的消费者还不起怎么办,而且这个情况以后会越来越严重。

      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想把经济搞垮,就摧毁它的货币体系,就是摧毁金融体系就行了。现在我们都是金融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但这个只是金融危机的第一步,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现在仅仅是第一集放完了,第二集马上就要开始。这就是实体经济,美国的汽车工业今天艰难得不得了。如果往后像福特、通用这样的公司破产,那麻烦就大了。另外,新兴市场也有很大的困难。大家现在都在看美国、欧洲,但不要忘了还有更脆弱的,像东欧国家,匈牙利现在的危机非常严重,韩国、巴西也很严重。

      在这场危机面前,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很庆幸,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就算经济会回落一点,但是在国内还有很多机会,我相信中国经济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对我们来说,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的渠道在影响实体经济,大家关注最多的是沿海的一些生产鞋子、玩具、服装的中小企业。我想提醒的是,实际上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已经影响到一些重化工业。钢铁、化工、造船这些重化工业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的主力,造船业订单都排在几年之后了,但是现在呢,金融危机一来,我听说有的客户连订船的时候交的20%订金也不要了,船也不要了。

      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学习的还是我们的周边国家,比如日本。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情况跟日本当年非常相似,日本也遇到过日元升值、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的难题。但日本的企业,恰恰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最困难的时候成长为全球企业,我想这对全球的企业也是一个启发。有挑战才有应战,往往是在遇到困难、出现危机时,产生一个应战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会出现一些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日本的企业能够做到,中国的企业同样也能做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