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
这次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世界。它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影响世界金融,而且也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
对这场危机,美国采取了救市措施,特别是采取了某些国有化的措施以后,人们就说美国现在在搞社会主义,认为国有化就是社会主义。在国内也引起了某些讨论,说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错的,出了那么多问题就是因为市场化搞坏了,市场化过头了。有人干脆说要回到计划经济,认为在计划经济中大家都就业,环境保护得好,没有污染,所以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之深,我们现在恐怕还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所以我要重点谈谈这个题目。
第一,市场化改革方向来之不易,是经过我们反复艰苦的探索得出来的结论,是我们30年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时也是我们今后改革的方向。
我们过去认为,国有化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不能动的,所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我们开始搞改革,可是1978年以前也搞过改革,但是我们没有找准过方向。
计划经济一个特征就是通过中央部门集中统一的经济。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电器厂,一个是冶金部的冶炼厂。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是没有任何联系。因为计划经济都是由各部门统一管理,电器厂需要的铜要由机械工业部在全国调配,而冶炼厂炼出来的铜则要由冶金部调往全国。本来这两个企业的供求关系很简便,结果却绕了很大的圈子。再说另一个例子。1956年,上海的国营企业因为天气太热,要买鼓风机降温,但要打报告,经七个部门层层审批,到最后一个部门盖完章后,夏天已经过去了。
195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了我的一篇文章《企业要有一定自主权》,认为如果没有自主权就会出现很多弊病,包括浪费。后来计划经济实在不行了,就搞市场调节,所以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为什么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因为计划经济作为一个基本经济支柱必须要坚持,不能动摇。
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时,觉得没有商品经济不行了。我有幸参加了十二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按照我的调查研究,哪个地方搞了商品经济哪个地方经济比较活,哪个地方群众就比较富裕。原来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加一句,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我们起草小组争论了半天,中央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社会上的、学者的,用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是有争论。人家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有计划的,不是指商品经济。到现在为止还有人说,我们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应该加强国家配置资源的作用。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有了变化,“十三大”提出来,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和市场是内在统一的,又进了一步。但是1990年代以后又有某些回潮,批判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认为你不是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提出来计划经济与市场条件下的结合。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多次讲到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资本的属性,是方法,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多少年才明确,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能动摇。
第二,从现实来讲,实践证明我们搞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为什么今天中国有那么大的变化?就拿海南来说,以前是一个穷省,现在有了很大变化。为什么呢?因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有三个伟大成就,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主义;三是从贫穷落后转向开放富裕的小康社会。这三大转变都不容易。
30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每年9.8%,我们有丰富的外汇储备,这次金融危机为什么人家要找中国?因为我们有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们过去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现在到6万亿了,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贫穷的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下降到现在不到1500万。这个变化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就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是市场发挥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带来的。
第三,我们搞市场化改革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
搞市场经济必须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没有一个严格的政府监管,不可能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必须和政府监管有机统一,政府必要的干预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以政府干预为主,不能主要靠行政的办法调节经济,配置资源。什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我提出来,第一,宏观调控到底是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还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宏观调控是重要内容,但是不能说是前提条件。要发挥市场作用,不是先宏观调控一下再发挥,它是重要内容,但是不是前提。第二,配置资源的主体到底是市场还是政府?我认为还是市场而不是政府。第三,谁来调控,国务院代表国家来调控,省市也代表国家来调控,县里也代表国家调控,这样不是乱了吗?所以最后十六届三中全会表述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为什么有这个变化?一方面宏观调控很重要,但并不是一个前提条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还是经济的手段,法律的手段。政府的干预,政府的作用必须发挥,但是不能够干预微观的东西。
现在,我们总体上说,不是市场化过度,而是市场化还不足的问题。我们的要素市场到位了吗?还没有,还需要加强市场化的改革。所以不能说市场化过头了。不管发生什么问题,不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
(本版文章选自“中国改革的下一步:变化与选择”国际研讨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