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11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红筹之路:冰河解冻待来日
    中国金融业面临三大挑战与机遇
    尽快开辟培养新竞争优势的道路
    希望回购不带醉翁之意
    全国最大非法黄金期货经营案被查处
    高薪大谈接轨 限薪退薪接不接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金融业面临三大挑战与机遇
    2008年1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超
      张 超
      上证观察家

      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产生就停止金融产品的有益创新,可以依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结合起来,而应用金融工程技术来规避和化解外汇储备风险,可以是我们在寻求对策时重点考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国金融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大致集中在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巨额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重大问题,都必须放在经济与金融活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中,尤其是当前美国金融灾难正在向全球扩散的重大影响中去分析,并寻求稳妥、必要和适宜的解决对策。

      

      中国金融改革仍应稳步推进

      中国金融业的真正软肋是运行体制和经营模式的落后,核心竞争力差也主要差在这两个方面,但在当前形势下,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提了。莫非劣势已真的成了优势?实际上,虽然近几年通过股份制改革等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离现代金融运行体制还相差甚远。金融活动是市场体系的重要部分,不应当让金融部门处在非竞争结构和环境下去提升竞争力。同时,金融活动应当服务市场经济的所有微观主体,而不仅仅是部分主体或政府政策,否则中国就会把大量服务需求留给外资金融机构,金融活动的功能就不能与市场机制的功能相互融合。在中国金融业运行体制改革上,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但在战术上则应做到目标性、系统性、渐近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结合,把体制改革与制度完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优秀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在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方面,中国与美国正好处在两个极端。中国金融创新少之又少,业务模式相对简单而缺乏竞争力,更主要的是那些能够规避实体经济经营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没有得到应用和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华尔街金融灾难的好处就在于让我们能认识在正常时期所潜藏的金融风险,让我们能更清楚哪些是合理的因素,是经济与金融竞争力的真正构成要素,哪些是需要采取措施去预防的,而不因为危机的产生就停止金融产品的有益创新。

      

      把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多元化结合起来

      人民币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目前还有许多条件不具备,需要一个长期准备过程,但中国可以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战术,依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去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并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与中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结合起来。

      一方面,可以考虑人民币先区域化后国际化,先部分国际化后全面国际化。如可利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和平台,在扩大贸易的同时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流通。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本轮的金融危机,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和东盟各国树立了良好信誉,成为可接受硬通货,并且周边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总量也比较小,金融活动易于监管,尤其是对异常的经济和金融变动容易引起警惕和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这样的人民币区域化实际上已进入了可操作阶段,可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

      另一方面,可以把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结合起来。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有多种方式,货币互换就是可行的方法之一。进行多次有序和与多币种的货币互换,可以有效降低汇率变动风险和储备资产缩水的损失,此外,在人民币对美元走强的形势下,能给交换国带来不同程度的收益,提供币值坚挺的储备资产,降低本国外汇储备风险等,从而可以在更多国家加快提高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加快树立人民币的良好“品牌形象”,为今后的亚洲化和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化解储备风险的对策需要创新

      在外汇储备管理方法和措施上,笔者以为,应用金融工程技术来规避和化解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可以是我们在寻求对策时考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可以尝试的方法之一是,把所持“美国国债”或“新增持部分”进行金融创新,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品,如把“债息收入”从“美国国债”中分离出来,并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引起的“价值增减”结合起来优化组合。一般而言,美元贬值和对人民币汇率下降,美元的货币利率将趋于上升和美国国债价格下跌,因而,在当期债息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出现价值损耗或资产缩水,反之则反是。这就形成了一种风险对冲机制,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美元储备的资产损失。当然,这可能是部分对冲,因为债息收入变化与国债价值增减在数量上不会完全相等,在汇率变动很大时后者往往大于前者。

      接下来就是要找这种衍生品的买家。实际上,中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早已不是为了寻求储备收益,而是为帮助稳定美元,因此,美国就应该对这一行动负有担保的责任和义务,理应成为这种因防范增持风险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的购买方,应当对美元可能出现的贬值给中国增持美国国债所带来的损失承担责任。同时对中国来说,出于协助美国渡过金融危机而增持美国国债的行动,至少是在不使风险继续膨胀和增加额外损失的前提下,才是理性的和合理的,也才是受到公平和公正对待的。基于以上认识和判断,这种金融衍生品应当由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来购买。并且,中国在继续增持美国国债和构造金融衍生品之前,就应当与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协调并达成相关协议。

      如果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不愿意达成相关协议,也可以在上述对冲机制中嵌入放大机制和起放大作用的“杠杆”,使对冲头寸趋于平衡,然后在美国市场寻找买家,并且把金融衍生品的发行与美国国债的增持在数量上挂钩和捆绑,以最大限度控制和防范风险。不过,当前美国金融动荡,美元汇率极不稳定,可能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交易对手,这一策略恐怕需要等到金融局势稳定下来后才有可能去尝试。

      当然,上述种种,只是思路性的解析,算是笔者对储备风险管理创新的一次抛砖引玉。除了具体策略性思路之外,我们对增持美国国债还应当有些更长远的战略考虑。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对美国抗击金融风暴和防止金融崩溃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有理由要求美国放弃意识形态偏见,着眼于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和真诚合作,把中国接纳为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国,允许中国在美国合法的商业投资,扩大双方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让中国在提供帮助和享受权利方面实现平衡,获得公平待遇。(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