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雷曼迷你债券”的苦主。所谓的雷曼迷你债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债券,而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CLN(信贷挂钩票据)。在世界其他地区,雷曼的债券大部分由机构投资者购买,而中小投资者不能直接购买。而香港的“雷曼迷你债券”的问题在于,香港证监会认为将一份大的债券产品分拆成小的“迷你债券”是可行的,因而在香港大发雷曼迷你债券。根据香港金管局的资料,香港有超过3.3万人购买了迷你债券,涉及资金约125亿港元,不少人将全副家当用于购买雷曼迷你债券。
在普通投资者看来,这是一种风险极低的保本有息的产品,因此在苦主中有大量退休者。
雷曼倒闭后,与其相关的“迷你债券”价值缩水,乐观估计市值也仅有当日销售价值的百分之十以下,即便银行按照特区政府的建议回购,投资人也将损失近90%的资产。难以面对损失的雷曼苦主于9月23日向香港金管局投诉,共涉个案660宗,涉金额约6.8亿港元,最大一宗达1500万港元,其中大部分投诉案件涉及迷你债券。10月8日上午有近千名雷曼迷你债券持有人集聚在香港立法会门外,要求立法会介入调查“银行欺骗”及“政府失职”行为,并要求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及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下台。
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其在1997年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其广受称赞的监管体系。但有意思的是,此次的雷曼迷你债券却是在香港证监会的批准下发行的。这一次并不十分谨慎的失误会断送香港在监管方面的良好声誉吗?同时,港府会因为政治上的压力出手干预市场吗?尤其是在当前各国大举救市的情况下,港府如何作为更成了焦点所在。
目前,尽管面临巨大压力,港府仍然只是建议银行按市值回购迷你债券,对苦主做部分补偿,并没有出现因为政治压力而直接干预市场的事情。香港此前的活力也得益于商业纠纷交给法律来断,而不是由政府来评价,这使得香港保持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声誉。此次雷曼迷你债券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其实有相应的凭据。有杂志披露了凭据中有两个选项,第一项是购买者已确切知晓该迷你债券为高风险级,第二是购买者自身属于风险偏好型。如果单从凭据上来讲,苦主们似乎没有理由喋喋不休,因为白纸黑字写在那,就要自认后果。但问题在于,实际销售过程中,大部分购买者的知识水平较低,而且不排除有些是银行销售人员为了业绩而进行的操作,使得大部分购买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购买了迷你债券,最终遭受损失。
对于中小投资者的投诉,金管局已责成中介银行尽快跟进投资者个案,也就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银行确有欺诈行为,那也应该交司法途径解决。金管局和财政司都指出“没有权力”要求银行赔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际上银行和购买者都遭受了损失,但批准这一产品的证监会却没有表态。不过,对于监管者的指责同样适合卷入此次金融危机的各个国家,不是香港独有的现象。
也就是说,此次雷曼迷你债券带给香港的挑战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原本应该交由法律解决的经济纠纷演化成了政治上的压力,例如苦主的游行示威活动;原本成熟的监管体系却批准了一个出现麻烦的金融产品,导致对于监管体系的怀疑。第一个方面的挑战,目前港府并没有松动,而且秉持了一贯的“商业纠纷由法律来断”的原则,坚持个案办理,值得赞赏;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尽管不是香港独有,但港府以及公众似乎也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金融产品创新带来的危机警示了相关的决策者应该审慎监管,但如何平衡创新带来的收益和加强监管对创新收益的阻碍,还是未知之数。
大考验在等待着香港。曾荫权报告所提依靠固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做法,与香港以金融服务业为特色的定位并不契合。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最发达的金融城市,如何应对此轮危机中金融产品创新引致的风险以及监管不力导致的问题,恐怕才是香港真正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