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股民学校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海外
  • B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专版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8 11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现金流告急 救助美汽车三巨头箭已上弦
    俄总理批准改善经济计划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接封一)
    奥巴马面临微妙局面
    宏观调控
    应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上接封一)
    欧佩克考虑进一步减产 刹住油价跌势
    荷英阻挠冰岛获得国际贷款
    周小川:中国将努力保持发展以稳定金融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宏观调控应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上接封一)
    2008年11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宏观调控

      应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

      (上接封一)与此同时,伴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证券行业目前有1000多名来自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相关机构的分析人员,每年的研究投入超过10亿元。众多的专业人士和投资者,花费巨资、耗费巨大精力,就在反复研究、翻腾1000余家上市公司及其代表的宏观经济——他们是对未来经济走势最敏感的一批人。

      证券专业人士和投资者形成的总体情绪所反映的,就是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变化。所谓“晴雨”,皆在此集大成。

      

      宏观调控应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

      去年上半年,股市从2700点一路攀升至3700点,股市过热实际上是经济过热的提前反应。此时各项宏观数据依然相当良好,月度CPI除6月外,其余各月均不到103.5。当时,货币政策坚持只盯住CPI,不认为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应该关注的范围。在本该坚决加息的上半年只加息两次。直到第三季度,CPI指标突然三个月暴涨,突破了106的水平,央行才在下半年连续加息4次。由于本已滞后的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效用又存在时滞,在7、8、9三月连续加息的情况下,股市已经惯性飙升到5500点左右。与此同时,同样代表资产价格的房地产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但迟至11月,针对房地产价格的金融政策才姗姗来迟,政策发布后不到两个月,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后果就开始显现,世界经济步入下行区间。

      今年以来特别是在春节过后,股市对宏观经济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悲观情绪已经较为明显,至今年6月,这种悲观情绪已经非常明显,股指亦回落到3000点的水平,但今年上半年一段时间内,防过热仍然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内容,6月15日,央行仍然出台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的措施。到8、9两月月度CPI由107以上暴跌至105以下时,保增长才成为政策主基调。

      自股改以来,我国股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遗憾的是,本轮经济周期从上行的后半段到下行至今,宏观调控始终没有充分体认到股市对经济的先导作用,而是继续依据滞后的宏观经济指标——如GDP、CPI等判断经济形势。决策依据的滞后性往往会影响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当前股市的大落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资者对宏观调控的信心在减弱。

      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是未来经济预期的提前反映,宏观调控应该更好地对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更多地站在未来研究和决策当下,以避免宏观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从而使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实现稳定发展。

      (作者为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