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万亿的财政刺激经济方案,其规模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做法却在情理之中。去年以来,一直都是靠货币政策来调节和稳定经济。可是,毕竟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间接,并且有滞后性。虽然货币政策手段更有利于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准备金率,还是利率的调整,其作用都不明显。在经济可能加速下滑时,更加倚靠财政政策,是现实和明智的选择。
有需求就有增长,4万亿的政府开支,本身就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当然会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不同运用,绩效是不一样的。为了达到更佳,需要把钱用在适当的地方,并且有配套的手段,以取得叠加的效果。
4万亿的投向已基本明确,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物品。实事求是地说,一段时间以来,财政并没有很好履行本职,即提供公共物品,而是把过多的支出用于经济建设和提供私人物品,也存在行政管理费过大等浪费现象。因此,财政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是有很多欠账的。比如人们普遍认为财政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环境保护上都做得不够。现在,趁着刺激经济的时机,财政正好可以弥补这些欠账,而且因为CPI平稳回落的态势,不必担心由于财政支出增加导致总需求过大和通货膨胀。
地方政府也许不知道什么项目能赚钱,但是对于自己在公共物品领域的欠账有多少应是清楚的,轻重缓急也能排出队来。当然,得审计这些财政资金,保证不被挪用和贪污,是当然的要求,没有这一点,一切都谈不上。
4万亿主要起引导的作用,而宏观经济能否摆脱下降趋势,重新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还要看这4万亿能否带动起民间的需求,即家庭消费和企业的投资,这也是检验刺激计划能否成功的标准。政府所增加的这笔巨大投入,主要来自发行国债,所有的国债都要靠未来增加的税收偿还,所以,不可能持续依赖政府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者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的条件,一是收入增加,二是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也就是信心。4万亿的政府支出,不管投资到什么地区和行业,总会有相当大的部分转化为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因此,会有增加收入的效果;同时,财政刺激方案向外界表明了政府保持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当然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信心。
不过,4万亿投资所能将增加的居民收入,也仍然是有限的,还需要配套的措施和改革。
第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加速推进。中国居民的储蓄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于未来的谨慎心理。因为社会保障制度至今没有建立起来,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就将面临失业和疾病的困扰,没有储蓄,将很难度日。眼下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冲击,加剧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心,特别是失业的困扰,消费不得不变得更加小心,低收入群体的反应尤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喊了多年,进展却相对迟缓,在此非常时期,应该加快推进。比如医疗制度改革,问题已经非常清楚,没有理由再拖。只有当消费者不再承担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花费的时候,消费者才会放心地增加消费。
第二,是股市的相对繁荣。应该承认,时至今日,对于居民投资创业,还存在诸多的制度性障碍,股市因而是初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主要投资渠道。中产阶层的财富大都沉淀在股市里,随着股市的连续大幅下跌,现在大部分化为乌有,社会失去了最重要的需求增加的基础。国人对股市缺乏信心,除了制度缺陷,外围市场低迷外,多个对股市有决定影响的部门的政策取向不一致,甚至互相掣肘,以及政策不连续也是重要的原因。“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如果市场已经极度缺乏信心,还仅仅把股市的目标,定在维护稳定的高度时,也许连稳定都做不到。只有把股市相对繁荣作为调控的目标,市场才会有真正的起色。虽然说宏观经济是股市的决定因素,但是,股市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可以走出不同的行情,何况中国经济状况远远好于美国,股市的表现没有理由比美国股市差。
第三,是大幅度减税。在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企业呼吁多年的增值税转型终于要实施了。其实,当初实行生产型的增值税,确有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增值税作为第一大税,负有保证财政收入的重任,而增值税本来就该是消费型的,否则就是重复征税。在经济衰微之际,通常的做法是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并行。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都是过重的。为了拉动内需,仅仅增值税的转型是不够的,转型仅仅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是却未必会降低商品的价格,减轻消费者的负担,要知道,增值税虽然由企业上缴,但是其唯一的承受者却是最终的消费者。此外,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有继续提高的必要,税上加税性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各种其他税收附加,也有取消的必要,更不必说各种名目的收费和乱收费。财政收入连续数年的超高速增长,脱离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也该刹车了。
上次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保证宏观经济增长,结束持续6年的经济和通货紧缩,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的4万亿的刺激计划,也肯定是有效的,只要小心使用,辅以配套措施和改革,中国来年的经济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