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林海出生在河北涉县,一个贫瘠的山村。从小就喜欢画画,那时候乡村的婚丧嫁娶,都会请工匠来画一些简单的图案,在幼年的张林海心中,他们都是非常手巧的一群人。当年邯郸的郑今东、李乃宙先生还有当时在中央美院读书的史国良给了他最初的美术启蒙教育。对世界上一切都充满灿烂幻想的少年,跟随着这些来自山外的画家的交流,为这个懵懂的少年铺就了绘画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知道了基本的画理和画种的区分,告别了之前的涂鸦、“瞎抹”阶段。
结识方力钧走上求学路
正式的绘画生涯开始于张林海高中毕业之后的两年,当年自己痴迷跟随过的郑今东先生看到他如此的喜欢绘画,于是就建议他离开闭塞的乡村--涉县,到邯郸学习班学习一下。来到邯郸的张林海第一次看到了石膏像,也认识了方力钧这批画友,从那个时候开始,张林海动了考美术学院的念头。从此走上艰苦的求学之路。
艺术创作来自青年的艰苦生活
朝气蓬勃的少年,将目光投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还有南方的中国美院。当年的美院每年全国只收5、6个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非现在的考生所能想象。几次的高考失利让张林海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挑战。面对贫瘠的家乡,曾经的革命老区,没有水,也没有土,放眼所见只有无穷无尽的石头,张林海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这一年是1985年,现为中央美院副院长的徐冰考上了美院的研究生,他来到涉县看望张林海,一整天无语,只有无言的写生。在傍晚回家的路上,徐冰告诉他:别看你现在很着急离开这个地方,也许有一天你会感谢这个地方。年轻的少年当时没有理解到这句话的道理,只是当作了朋友之间的一种安慰。如今已经成为成熟艺术家的张林海,现在真正地理解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他如今的作品最根本的源泉也是来自这段青年时期的艰苦生活。
考上美院如愿以偿
1986年,张林海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天津美院,选择了版画专业。选择这个专业也是来自于自己的青年生活,山村的房屋用版画来表现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徐冰也给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隐藏在内心的对颜色的情愫从来没有湮没过。考入美院之后,没有了激烈的竞争的压力,心态相对的平静下来。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在面前,将来如何走?开始成为张林海的下一个问题,迷茫但是同时又非常的珍惜这样的大学生活。尽可能地汲取知识是当时的主要目标。
画孩子“过瘾”!
张林海现在的创作,从上大学的二年级就已经开始。一个形容枯槁的小孩子可以说是张林海自己的一个写照。压抑的色彩、石头、孩子、高高的通天塔、包裹着被子的灰色小孩,面对画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令人绝望的贫瘠的山村生活,还有冲出大山去的渴望。
采访中特地问到了为什么要在一个画面中画出如此众多的小孩子的形象?张林海的回答很让人意外——“过瘾”!也说到了很多人都问到过这个问题,例如反映中国人口多吗?也有人觉得画这么多人很“闹腾”。但是张林海却说,这样做反而会觉得很宁静。不过,透过这些说法,我还是能很深切的感觉到,少年时期的生活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记忆深处,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当年的冲动已经和生活奋斗的风起云涌交合在一起。冲动已经变成冷静的思考。
平静对待生活和创作
我问他,面对这几年红火的市场,诱惑如此多,会有冲动和改变吗?回答依然很平静。这已经是张林海的生活,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些什么而改变很多,为了迎合市场而去做改变会在张林海来看,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市场选择不选择自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生活状态和情绪是不是正常,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
张林海正在全力准备即将开幕的个展,祝愿这位从大山中走出的艺术家能够冲出更多的“大山”,走出一片更加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