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苹苹
谁会是下一个投资金矿?金融危机袭来之际,当金融、房地产投资都开始放缓脚步之际,艺术品投资领域却让一些业内真正的藏家感觉到了投资的“好时机”。目前,这个曾经不受人了解的领域,正在投资市场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随着2007年6月民生银行高调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后,艺术品投资与金融业的联姻也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信托艺术产品相对更为高端
“就在去年这个时候,国投信托就已经开始在考虑推出艺术品信托产品了。”继民生银行成为金融业“第一个吃螃蟹”的机构之后,国投信托总经理吕益民表达了国投想在信托业开创行业之先的愿望。
而基于信托产品一直以来的基金化操作,再加上目前艺术品投资中也多以艺术品基金的形式出现,吕益民告诉记者,国投信托正在考虑推出的艺术品信托计划,也是以基金形式运作的。与银行发行的艺术品投资产品相比,艺术品信托产品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银行发行艺术品投资产品,无外乎直接发行相关理财产品和对接信托公司的产品这两种形式。”吕益民说道,“但是由于信托业所受到的行业规范较为严格,投资者人数不能超过50人的限制,使得其在资金量的规模上会小一点,而客户的人群也相对更为高端。”
收益保障更倚重风控
然而,金融机构进军艺术品投资领域,却并非设计好产品运作形式那么简单。事实上,如何保障投资收益的安全实现,才成为金融机构的最大挑战。
“艺术品投资是个新创设的品种,过往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将90%以上的心血都倾注在研究风险及如何控制风险上了。”吕益民透露,国投信托的艺术品信托产品迟迟不发,也跟公司控制风险有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艺术品市场与其他市场类似,也一直在走低,为了寻找市场的低点,国投信托一直等待至今。
不仅如此,由于艺术品投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税收、保险等政策和体系的建设,因此,如何在产品设计本身中加强风险的控制,也成为国投信托相关团队的工作重点。
“我们考虑的问题非常细,比如对艺术品如何进行保险、如何保管?……几乎每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做出相关的措施来保障安全。”不过在具体的风险控制上,艺术品信托的设置却有些复杂:据记者了解,国投信托的艺术品信托借鉴了其他传统信托产品的方式,也寻找了第三方做增信或担保,并要求做出一定的回购安排。“我们不仅需要中介机构的承诺,也需要投资顾问的承诺。比如我们就设置了一旦买到赝品,他们要进行回购的条款。”
除了承诺,在资金的配置上,国投信托亦做了相关安排。即合同中规定了不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同一个产品中去,资金额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也分散了投资的风险。而在非常关键的鉴定鉴别这一关,国投信托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他们要求在产品价值的认定上,要有若干顶级专家的签字;如果是相关机构来做出认定,也对机构数量有相当的要求。甚至在公司内部如何去挑选艺术品方面,也对当事人做出了一些约定。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还是为了产品能够在安全前提下获得稳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