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苗燕
随着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控,日前,有权威人士预测说,11、12月份的贷款增量将大幅增长。而据记者从外资银行了解到的情况显示,自9月份开始,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以及母国经营情况的变化,外资银行开始放缓信贷步伐,这成为10月份的信贷增量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一大原因。据记者从各家中资银行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银行的信贷增长正常,认定银行“惜贷”理由不够充足。
调整信贷计划需时间
央行12日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回升至14.58%,当月贷款增加额达1819亿元。环比增速下降了51.4%。1-10月份,共完成新增信贷额3.66万亿元,已突破了央行年初设定的“全年投放新增贷款不超过3.6万亿元”的指标。
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贷款的真实增长需要看同比增长指标。因为季节性的因素对银行放贷影响很大。银行贷款有一定的规律,年初放的多,下半年和年尾放的少,因此,即便10月份贷款增量放缓,也并不是今年的特有现象。数据显示,2004-2007年以来,每年的10月份的贷款增量,确实都呈现出季节性的减少。
此外,他指出,今年上半年,为了压“两防”,银行配合国家的调控政策,将贷款增量保持在合理区间是正常的。而且,银行业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一直在配合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措施。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政策支持的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并不低于去年同期。而随着经济走势的变化,政策转向,要求加大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银行来说,需要时间调整自己的信贷计划。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对银行来说,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权威人士预测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预计11、12月份的信贷增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两大原因导致“慎贷”
“下半年经济拐点出现之后,银行很难贷款”,一位银行人士表示,“我一贷出去就是呆坏账。其实对银行来说放贷很容易,你来拿钱就是了,但将来出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谁负责”?他进一步表示,银行还是要把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重降下来,为以后经济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该人士也坦言,现在很多银行是上市公司,要讲股东回报、业绩,所以在政策调控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很难把握。
“银行从更谨慎的风险管理和审慎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信贷投放,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郭田勇说。
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不良贷款的反弹,目前已经重新成为困扰监管机构的问题。银监会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三季度有所反弹。特别是由于企业逾期还贷而导致的次级类贷款上升明显。
据了解,有统计认为,亚洲国家的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贷款不良率就会上升0.7个百分点。尽管这一关联理论在中国未必适用,但警惕不良贷款反弹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工作重点之一。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外资银行对于经济下行的敏感性远高于中资银行。这从9、10月份的外资行贷款增量急剧下降就可以看出。除其人民币贷款下降,受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降低,外汇贷款也在大幅下降。由此导致了本外币的下降。
除了银行自身原因的慎贷,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活动收缩,导致企业贷款需求减小,也是贷款增量出现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位银行的信贷部人士对此表示:“上半年是规模约束,下半年变成市场约束。企业投资亏损,所以不敢贷款。这种需求在减少,有时候我们想贷还贷不出去了。”
必须有保有压
在中央提出加大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后,不少银行出台了支持扩大内需的办法。工行提出,将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积极平衡和调度资金,年内增加信贷投放、加大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经济实体对银行信贷的有效需求。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各家的方案中,都着重强调了要深度推进结构调整,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中信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位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该‘保’的更‘松’,该‘压’的更‘紧’”。而这种有保有压的做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指出,在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之后,仍然要考虑以下问题:过剩产能要不要淘汰?两高一资要不要退出?外资套利的代工型企业及房地产泡沫应不应该挤掉?以办企业为名,寻非法集资之实的,还能否续贷,保其资金链?
一位监管机构的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银行对风险高、且不能够满足贷款条件的企业惜贷,是正常的,也是科学的。而对于无效的需求,银行慎贷、甚至不贷都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