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专版
  • A5:股民学校
  • A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调查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周刊13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11 1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金融·证券
    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尚需时间
    长三角统一
    商票转贴现合同文本
    基金上周空翻多
    游资挑行情大梁
    进出口银行成立
    信贷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投连险价值洼地显现 长线投资可择机进场
    海通季季红即将发行
    “08国债21”19日上市
    农发行年底前再放贷550亿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提醒投资者谨防金融诈骗的通告
    寿险保费统计酝酿改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尚需时间
    2008年11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苗燕
      认定“惜贷”理由不足

      ⊙本报记者 苗燕

      

      随着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控,日前,有权威人士预测说,11、12月份的贷款增量将大幅增长。而据记者从外资银行了解到的情况显示,自9月份开始,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以及母国经营情况的变化,外资银行开始放缓信贷步伐,这成为10月份的信贷增量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一大原因。据记者从各家中资银行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银行的信贷增长正常,认定银行“惜贷”理由不够充足。

      

      调整信贷计划需时间

      央行12日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回升至14.58%,当月贷款增加额达1819亿元。环比增速下降了51.4%。1-10月份,共完成新增信贷额3.66万亿元,已突破了央行年初设定的“全年投放新增贷款不超过3.6万亿元”的指标。

      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贷款的真实增长需要看同比增长指标。因为季节性的因素对银行放贷影响很大。银行贷款有一定的规律,年初放的多,下半年和年尾放的少,因此,即便10月份贷款增量放缓,也并不是今年的特有现象。数据显示,2004-2007年以来,每年的10月份的贷款增量,确实都呈现出季节性的减少。

      此外,他指出,今年上半年,为了压“两防”,银行配合国家的调控政策,将贷款增量保持在合理区间是正常的。而且,银行业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一直在配合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措施。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政策支持的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并不低于去年同期。而随着经济走势的变化,政策转向,要求加大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银行来说,需要时间调整自己的信贷计划。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对银行来说,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权威人士预测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预计11、12月份的信贷增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两大原因导致“慎贷”

      “下半年经济拐点出现之后,银行很难贷款”,一位银行人士表示,“我一贷出去就是呆坏账。其实对银行来说放贷很容易,你来拿钱就是了,但将来出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谁负责”?他进一步表示,银行还是要把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重降下来,为以后经济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该人士也坦言,现在很多银行是上市公司,要讲股东回报、业绩,所以在政策调控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很难把握。

      “银行从更谨慎的风险管理和审慎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信贷投放,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郭田勇说。

      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不良贷款的反弹,目前已经重新成为困扰监管机构的问题。银监会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三季度有所反弹。特别是由于企业逾期还贷而导致的次级类贷款上升明显。

      据了解,有统计认为,亚洲国家的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贷款不良率就会上升0.7个百分点。尽管这一关联理论在中国未必适用,但警惕不良贷款反弹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工作重点之一。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外资银行对于经济下行的敏感性远高于中资银行。这从9、10月份的外资行贷款增量急剧下降就可以看出。除其人民币贷款下降,受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降低,外汇贷款也在大幅下降。由此导致了本外币的下降。

      除了银行自身原因的慎贷,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活动收缩,导致企业贷款需求减小,也是贷款增量出现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位银行的信贷部人士对此表示:“上半年是规模约束,下半年变成市场约束。企业投资亏损,所以不敢贷款。这种需求在减少,有时候我们想贷还贷不出去了。”

      

      必须有保有压

      在中央提出加大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后,不少银行出台了支持扩大内需的办法。工行提出,将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积极平衡和调度资金,年内增加信贷投放、加大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经济实体对银行信贷的有效需求。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各家的方案中,都着重强调了要深度推进结构调整,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中信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位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该‘保’的更‘松’,该‘压’的更‘紧’”。而这种有保有压的做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指出,在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之后,仍然要考虑以下问题:过剩产能要不要淘汰?两高一资要不要退出?外资套利的代工型企业及房地产泡沫应不应该挤掉?以办企业为名,寻非法集资之实的,还能否续贷,保其资金链?

      一位监管机构的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银行对风险高、且不能够满足贷款条件的企业惜贷,是正常的,也是科学的。而对于无效的需求,银行慎贷、甚至不贷都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