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特别报道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人物
  • B7:中国融资
  • B8:广告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8 11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热点·博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热点·博客
    机构论市
    港股呈分化走势
    抓住超跌股 精心做波段
    近期行情将以盘整为主
    多空对决
    下跌趋势有所扭转
    新主线有望浮现 市场接力上行
    看空者戒——该是望远的时候了
    股市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2008年11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曾渊沧
      曾渊沧
      大摩唱空汇控股价将跌至66港元后,又唱空港交所将跌至38元。去年股市高峰时,港交所的股价为260港元,若跌至38港元,市值蒸发85%,看来很是惊人,但想一想2003年港交所股价才10港元,狂涨之后暴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现在港股每天成交数百亿港元,当年每天成交量不足100亿港元,如果有一天港股成交量再度下降到不足100亿港元,港交所的股价可能会跌回10港元。

      2005年,港交所股价第一次涨至38.8港元时,一位在证券行当老板的朋友很高兴地告诉我,他赚了10倍,很满意,卖掉了。当年证券行的老板以3.88港元的成本买入港交所股票,涨至38.8港元已是10倍,谁也没想到后来竟涨至260港元,那时市场认为港交所股价在短短两年内上涨两三倍是不可置信的,人人争着套利沽出。可是今日大摩太可恶了,股价估得这么低。事实上,市场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正如当年我一直不相信电盈股份会跌成今日的惨状,一路死守。现在就保留着用来警惕自己,告诉自己股市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昨天港股个股走势有所分化,一些内地基建股仍被热炒,股价持续上升,另一些则出现获利回吐盘。内地A股表现相当不错,上证指数回升至2000点以上,多只股票涨停,成交量也开始回升,4万亿人民币投资的确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也许是因为内地又开始出现“抄底”的热潮,上周六晚,深圳电视台邀请我到深圳接受专访,探讨“抄底”的时机。我告诉深圳的电视观众,除了基建之外,政府实际上尚未全面刺激市场,之前用来抑制炒卖楼价的措施,如针对购买第二套房的限制至今仍未放宽,过去一年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看来减息还未到位。更何况,如果美股崩盘,一定会影响内地股市。我的结论是,除基建股外,余者风险仍高。有些基建股过去一周涨幅高达一两倍,短期内的确有获利回吐的风险。

      当然,我相信投资4万亿人民币推动基建是第一步,接下来,政府会逐步放宽和刺激其他行业,包括房地产业。保守的投资者会等到政府再有新政策出台才入市,而冒险的投资者会选择现在入市,然后耐心地等待出台政策,希望获利更丰。现在,全世界都把眼光注视着中国,看中国政府如何搞活自己的市场,如何推动内需,13亿人口的内需市场一旦成功推动,将协助全世界度过金融海啸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