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风险”此言不虚,但“股市没有跨不过去的坎”,问题始终会如影随形,但您偏要等问题彻底解决之后再重归股市,是否思索过会为时过迟呢?
20世纪80年代“万元户”是富翁的象征,直至90年代初工薪阶层月工资仅为200元左右,1992年至1993年的A股也曾经历过一轮类似2006年至2007年的股疯行情,但其时5000元人民币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是一笔巨款,谁又愿意拿出5000元去购买160张股票认购证呢?但随后半年仅凭这160张认购证就能诞生一位百万富翁。在以后的年代里,财富的衡量标准迅速发生了变化,“万元户”渐渐沦为贫困户,而您只要拥有房产,几乎都可称得上百万富翁,可见人生命运的转折与股市的关系密不可分。
大小非问题短期是利好而非利空,首先,正因为投资者对于大小非流通的恐慌,导致A股估值比成熟股市便宜,导致A股整体市盈率基本能与道指30或标准普尔500比肩,A股如此便宜的机遇已超过2005年998点之际,仅曾出现在1994年333点瞬间。其次,正因为A股价廉物美,大非股东普遍持增持态度,前者以汇金公司和中石油为典型,后者则以海螺水泥增持同业水泥股为范例。水泥股近期更是一飞冲天,四季度虽有小非减持的压力,但抛压远远小于大非的增量。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的首把交椅已拱手相让于大非,现在主流大非只买不卖,您是否也应该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一回”呢?
所谓“难得糊涂”是建议投资者切忌再近视,而需登高望远。G20峰会似乎离投资者很远,很多人可能仅理解为化解美国金融海啸对于A股市场的进一步影响而已,其实不然,本次G20峰会的主题是解决金融危机,目的是要力保经济增长,而源头可追溯至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巴菲特两次发出战略性“要致富、买股票”号召的时机皆与国际解决金融危机峰会的时点不谋而合,上一次就是在1974年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国际金融峰会之后,巴菲特提倡“要致富、买股票”的基点很明确——“货币从长远看肯定会贬值”,因为只要是“救市”,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逐步增加货币供应量。现在回到前面的话题,为何1992年至1994年那一轮A股牛市会改变社会的财富衡量标准以及很多人的命运呢?追根溯源离不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所以现在说“过度悲观看空者损人不利己”不为过,因为从长远看,属于资产价格范畴的股市和楼市是保值的,手持现金者就似1993年5000元存入银行,当时是笔巨款,而存银行至今购买力大大贬值了。现在投资者投资A股不仅仅是为了配合“保增长”经济政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更是对自己的财富人生负责。1993年发售股票认购证之际,有些有识之士明知如果中不了签,这30元一张的认购证就是废纸一张,但本着支持国家建设的传统意识,“难得糊涂”一回,结果是与财富不期而遇。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恰似倚天屠龙刀出鞘,而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保增长”措施出台,就像1996年和1999年A股皆是借政策之拐点酝酿出两波牛市,现在只要选择具有刚性消费特征的股票,何尝不是选择了“金手套”呢?
上证指数的6124点未来6年时间内可能会成为新的上甘岭高地,因为即便是1974年巴菲特发出“要致富、买股票”的号召,随后1975年道指出现了惊人的涨幅,但直至1980年之后道指才真正突破千点创出新高,而1993年A股形成1558点上甘岭高地之后,也经历了6年时间,才真正有效突破1558点高点。因此,71倍市盈率形成的6124点在未来6年时间内有效突破的概率极低,但类似于道指巨幅反弹的1975年以及A股产生牛市大B浪的1996年,现在的A股在估值低廉、政策明朗的双重优势之下,未来出现一轮牛市级别的B浪反弹已渐显雏形。如果说当年的1052点是上甘岭高地前的熊军布雷区,那么,现在3600点至4300点区域就是估值雷区,但在3100点之下是多头可演绎火牛阵的区域,原因在于,如果没有6月份最后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推倒泥墙效应,A股市场未必会提前一年跌破1800点。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重大的转折,重返3100点对于A股而言仅是撞墙之后的纠偏而已,“救股市救楼市”和“保增长”经济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就与去年“两防”经济政策与抑制“股市楼市泡沫”密不可分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