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
当世界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完成了宏观调控的漂亮转身,全球经济界为之瞩目。这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但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事项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例如如何认真总结三十年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将这次创纪录的巨额财政投资与经济体制改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与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施行的国有国营的企业管理体制是缺乏效率的,对于宏观的资源合理配置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而不是过去按照官僚化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我们的企业不再像“衙门”,而是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社会需求趋势创造财富,从而使得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这是我们三十年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处于一个相对过热的状态,企业投资迅速增长,这就使得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企业有了迅速扩张的条件,他们通过兼并重组,凭借其垄断地位和资金优势迅速成为大集团企业,再一次重复了投资饥渴的毛病,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下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扩张,不仅在国内扩张,而且在海外大手笔投资,均遭受到了市场的重创。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这些大国企不计效益、没有前瞻性的扩张和投资的体制根源是什么。
从前一段新闻报道的情况来看,像中铝、中钢这样的巨型企业集团,在海外大手笔投资遭受了重创。仅仅从表面上看,非常明显这种投资违背了投资学最根本的原理,那就是大规模的扩张和投资是要与经济周期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在经济萧条期过后,听到知更鸟的叫声后,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在经济最热的时候投资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大忌,这在任何教科书上都写得非常清楚。但是如此浅显的道理,如此常识性的错误,为什么我们的大型国企一犯再犯呢?这不能从个别企业领导人身上找原因,而应该从经营管理体制上找原因。
从2001年开始的新的经济上升周期,给人们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企业大了,有垄断地位和资金实力,做什么都赚钱,似乎企业盈利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于是人们就将生产经营看得简单化,决策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又开始向官僚化回归,不再重视市场。可以肯定地讲,我们中央直属的大国企其经营管理体制并没有多大变化,企业集团总部基本上还是部委的架构,大家论级别,用一位研究企业管理专家的话来讲,那就是部委翻牌称为集团,人们还在机关工作,唯一的变化就是大家拿着巨额的报酬继续做以前机关的工作。决策体制还是长官拍脑袋,级别越高的官员说的话含金量越高。即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机关内部,还是讲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现在基本没有不同意见,大国企是一把手说了算,这样的决策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一旦遇到市场的巨变是无法适应的,一定会吃大亏。
最近翻开报纸,经常看到,某某大国企诞生, 什么部级局级企业集团在组建,令我们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参与者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我们过去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好,为什么要改革呢?企业级别高、规模大难道就能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吗?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改革的方向非常明显,那就是尽量不再设置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国家投资主要是公共部门和非竞争性领域。在原有的竞争性生产领域,让企业在所有制上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当前,不断兴办一些级别高的巨型大国企,和国企在竞争性领域不断的投资兴办新企业,国有官办,官僚化经营,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我觉得这一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不断诞生官办企业的倾向值得研究。
国家最近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担心的是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投资的时候,能否尽量少成立一些新的国营企业,不再复制旧体制,而是促使现有的国企进一步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减少官僚化,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时候,要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予以支持。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