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在金融海啸中大规模退潮,令其在市场繁荣的假象中被掩盖的诸多先天性缺陷暴露无遗,在论坛上,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转向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要重建其本土评价体系。
批评家杨卫:
中国当代艺术暗藏玄机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现,从90年代以后是建立在外来的基础上,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21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市场兴起了,使当代艺术家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精英。但是,他们所反映的情绪是80年代、甚至是60年代的情绪,而那些作品却成为21世纪市场追捧的作品。这里面有一个玄机和差异,那就是市场的遮蔽。
目前面临金融海啸大家有一种担忧,其实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使学术界面临巨大转折可能性:在之前我们对作品作出判断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为西方藏家可以花一千万元买另外一件作品,所以你的声音是不起作用的。现在有希望出现一种真正的批评者的声音,使得业内人士,无论是画廊、艺术家,还是批评家都趋于冷静,通过这种冷静变得更加理性。这是收作品的最好机会,也是清理自己思路、调整自己战略最好的契机。
至于中国市场的未来,100%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把美国称之为“美国文化”,欧洲称之为“欧洲文化”,中亚称之为“中亚文化”,那么华裔圈,整个东南亚、日本,整个文化核心是“东亚文化”,也就是“华裔文化”,以汉文化为基础辐射出来的。那么以后世界上的格局就是这四大板块,也可能会出现两大板块,也就是东西方。如果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力量会更强大。随着国力、意识形态、经济等等这些元素的扩张。它的文化必然是处在第一位的。如果大家齐心合力去做,我相信能够把这个时间缩短。
世纪翰墨画廊林松:
当代艺术在争论中出大师
当代艺术就是在身边发生的,因为它太近了,争议非常多,攻击非常多,这是很正常的。全球文化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到纽约的时候比中国的今天还混乱。刚才大家提到的达米·赫斯特也是有争议的。争议背后是文化的冲突,观念上的突进,或者是僵局的打破。你没法在现实的状态下给它一个完整的定义,也在这样的争议过程中产生意义。我觉得当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挑战和促进性的作用已经发生了。
我觉得所有的当代艺术家面临的问题不是自己小的创造空间,而完全是站在历史的时空交错点上,他们有这样的机会,其中肯定会出现大师,肯定会有更高、更好的艺术出来。为什么这么恐慌?就是中国自己的收藏标准、学术标准,价值标准没有建立。既然是流通领域的东西,它的涨和跌都是很自然的,在涨和跌之间才会有大浪淘沙,真正好的艺术品、好的艺术家才会积淀下来。艺术家的心态,收藏家的心态,画廊投资人的心态也会调整。我觉得现在所有的从业人员,包括整个批评家体系和策展人体系,还有收藏单位、美术馆,都是一切重新再来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出什么是真正符合中国人自己审美的,既是当代,又有传统文化背景做支撑的好的艺术作品,这需要时间,正好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跟市场自自我调整不期而遇的。我觉得大可不必那么恐慌。
中央美院客座教授龚继遂:
强调投资概念是系统性的错误
我们有一个传统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转型问题,也就在我们的创作系统里被主流价值所认同的作品还没有出现,我们买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是从投资的角度而不是从爱好的角度买的。我们多年来强调了投资的概念而忽略了收藏的概念,这是系统性的错误,以投资为主导,忽略甚至抹杀了自己的爱好,抹杀了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寄托我们民族的时代追求的精神功能,而只考虑作为投资载体的一种金融功能,甚至是一种杠杆效应下的金融功能,这需要金融界、批评界、收藏界、拍卖行借这次金融危机来一次重新洗牌,是重建收藏,夯实投资基础的一个良好机会。
前卫艺术,今后作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的组成板块,肯定会长期存在,那么他的主要资金来源、赞助人体系肯定是民间的而不是官方的。从杜尚之后,美已经不是前卫艺术的核心价值和概念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向占主导地位的财富阶层的传统的审美意识提出挑战,其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投资、市场跟艺术判断之间、体制内和体制外、政府和民间之间永远有滞后性。这就是政府给市场、给有前瞻眼光的藏家的机会,是专业人士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