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国资重组推进,如何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成为重中之重,而加强董事会建设已经纳入上海国资改革的重要日程。
11月24日,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国资委发布招聘启事,向社会公开征聘市管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人选。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上海将选择4至5家企业进行这方面试点。
“国企只有经营权,重要决策权一直都在政府手中,这是困扰国企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国企改革的核心一环。” 研究国企改革多年的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桢研究员向记者表示,即使是国有上市控股公司,离市场主体地位仍有相当距离,重大的投资决策权甚至是分配激励权、人事任免权仍不在自己手里。
公开征聘仅是开始
据上海国资委有关处室介绍,本次招聘仅做专业资格认定,具体试点企业要根据报名的情况,按照“成熟一家推行一家”原则而定,至于派往企业目前尚无时间表。
据记者了解,本次招聘的外部董事,将依法参与公司决策并独立发表意见,外派监事检查公司财务,并对董事、经理人员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督。
招聘启事要求,应聘者应该为装备制造、商贸流通、建筑工程、酒店管理等行业内公认的专家。
对此,上海社科院有关专家向记者分析,从所圈定的行业范围看,试点企业可能落在上海电气、百联集团、建工集团等。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位专家说。据透露,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涉及三方面关键性问题:一是外部董事如何真正发挥作用。二是怎样开放式、市场化地遴选经理层的副职。三是“老人”和“新人”的待遇问题,特别是经营层到底怎么转化。目前,组织部门正在研究,关于绩效考核、任期考核,监督与激励,以及党组织在企业当中怎样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等问题。
董事会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理想状态下,国资委只能任免董事、董事长,而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免。他们也只能是利用市场机制选拔或退出,决不能采用以前的干部任免机制。而国资委不分层次的直接任免企业高层领导是对企业董事会制度的一种挑战。
强化董事会以增强内生力
事实上,上海国资在密集整合之余,如何实现质的提高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袁恩桢说,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上汽集团是广电集团的最大投资者,但对广电集团的发展没有多少发言权。改革初期的上海白猫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企业组合中,并入主营业务上并无多大关联的大电器集团。
袁恩桢表示,政府不能代替董事会发言,企业的具体情况只有企业自己的董事会最清楚,政府不可能清楚每家企业的具体问题。但是国企改革至今,涉及企业重大发展的决策权常常也不在企业手里,还是要层层上报审批。
上海是国资第一“重镇”,截至2007年底,上海地方国有资产总量达到9600亿元,占全国国资总量12万亿的近1/10。小到牛奶、便利店、出租车,大到港口、机场,上海国资系统下庞大的国企几乎涵盖了上海市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尽管实力雄厚,但上海国有企业节节败退的趋势一直让人揪心。
今年9月,《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意见表示,上海将按照《公司法》要求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选择部分市管国有企业探索试行外部董事长制度;规范董事会组成结构,除总经理外,经理层成员原则上不进入董事会。
事实上,早在10月底,上海国资委系统曾就“加强董事会建设”召开为期2天的专题研讨班,上海市委组织部长沈红光在这次专题会议上强调:“要从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从干部管理方式改革的角度,把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企业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