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综合分析,预计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20%左右。2009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会继续增加,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但机遇仍大于挑战。
⊙梁达
受世界经济放缓、美国金融危机恶化蔓延、国内经济减速、人民币升值、主要行业投资率下降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企业利润严重压缩,贸易环境不断恶化。从前10个月的对外贸易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短期内难以恢复,国际市场需求将继续减弱。
视点一:从目前经济形势看,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一直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外部需求出现了增速减缓、支撑力减弱、贡献率降低的现象。
视点二:我国出口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十分紧密联系。世界银行预计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7%和2.5%,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减速明显,对我国商品需求受到抑制。根据有关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个百分点;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将下降千分之十五;纺织服装业将下降千分之五。
视点三:计量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投资、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唯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大,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8150个百分点;国内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4994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资本扩张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特征。
视点四:近期,为防止国内经济下滑,我国已出台诸多举措以刺激出口鼓励进口。例如在今年8月份、11月初和12月初3次上调出口退税率。12月初还将下调部分商品的出口关税。正处于金融“寒冬”中的中国出口企业一般都是加工型企业,如何渡过漫长严冬,是个不小的挑战。企业本身要加强自身管理、加强创新、改变产品结构、苦练内功,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改变营销策略、改变营销对象。
当前外贸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据海关统计,1-10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4.4%。其中出口额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6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长27.6%,比上年同期高7.8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增速5.7个百分点,差距比1-9月缩小1.1个百分点。1-10月实现贸易顺差2160亿美元,增长1.3%。
1、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乏力。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据国家统计局核算资料表明,2007年出口占GDP的3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5%,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比上年同期回落16.8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仅0.5个百分点;
2、出口仍然下滑,初级产品和一些资源品出口变化较大。10月份出口贸易继续呈下滑趋势,与上年同月相比,出口额增长19.2%,回落3.1个百分点。环比回落2.3个百分点,低于进口3.4个百分点。下滑幅度最大仍是加工贸易,当月增长8.5%,回落12.7个百分点。
3、进口贸易出现回落,部分商品进口出现量价齐跌。10月份,进口贸易额同比增长15.6%,不仅低于上年同月增速9.9个百分点,而且低于上月增速5.7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进口增速最低值。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3.6个百分点,差距比上月拉大3.4个百分点。当月外贸顺差352.4亿美元,增长29.8%。在进口贸易中,回落最快的是加工贸易,当月仅增长1.9%,与上年同月比较,回落16.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增长30.1%,回落7.1个百分点。
4、传统商品进出口增长放缓。一是服装、玩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放缓。从今年秋季广交会的情况看,以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第三期订单大量减少,明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二是纺织原料、纸及纸板、钢坯及粗锻件等一些资源类产品进口继续减少。三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平稳。
5、单月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累计贸易顺差由降转增。7月份以来单月贸易顺差连续增加,同比增幅不断扩大。10月份贸易顺差为35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9.8%,高于9月份增幅7.6个百分点。同时,累计外贸顺差同比降幅不断缩小,10月份累计顺差由降转增。1-10月,外贸顺差累计215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4亿美元,增长1.3%,而1-9月为下降2.7%。
6、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则迅速增长。在我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对美双边贸易增长趋缓,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长迅猛。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则迅速增长。与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长很快,部分填补了发达经济体需求趋缓留下的空间。特别是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长迅猛。
2009年对外贸易形势仍难乐观
今年后几个月以至于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全面放缓,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全球金融持续动荡。受此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动荡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正孕育着新的变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出口前景堪忧,对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造成一定压力。
综合分析,预测2008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20%左右。2009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会继续增加,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但机遇仍大于挑战,面临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是:
一、五大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将会陆续推出更多政策刺激出口,鼓励进口。如已出台或将推出对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有力地扶持了相关出口企业,促使外贸的整体格局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
二是近期国家下调贷款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对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有所减缓。为解决外向型企业目前遇到的困难,国家正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改善融资条件,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竞争力,保持外贸进出口的稳定增长。
三是外部压力有所减缓,伴随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的趋势形成,外贸企业利润空间降低的压力减轻,加上国际油价等重要资源价格回落,使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企业经营形势有望得到改善。
四是从11月1 日起,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调高到14%,使相关企业普遍受益,增强了抵御外部市场冲击的能力。自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总共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出口退税税率。根据国内生产消费及国际市场变化,取消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在当前贸易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这一举措释放出保出口增长的信号。有钢铁专家指出,政府此次取消部分钢材出口关税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刺激一些国内市场压力比较大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出口。此次国家对部分化肥产品的调整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今年以来,为了保障国内化肥供应,我国多次上调化肥出口关税,并对部分产品加征100%至150%的特别出口关税。但随着国际化肥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国内化肥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化肥公司基本已很难对外出口。在国际化肥价格仍有下行风险之际,国家此次降低化肥产品出口关税,有助于通过增加出口来消化国内剩余的化肥产能,帮助化肥企业走出当前困境。而此次取消部分粮食的出口关税,不仅可以扩大内需,还可以拉动国内粮价,帮助农民增收。
五是在世界经济调整时期各国货币政策由紧到松,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政策调节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全球通胀压力缓和,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松动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放慢升息步伐,甚至转变货币政策调节方向。这为我国货币政策从紧到松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利的信贷条件。
二、五个不利和不确定因素:
一是各国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今年后几个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的出口增长不容乐观。
二是外部需求减缓,影响出口市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逐渐由美国向全球传导,演变成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贸变数增加,外贸环境趋紧;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失业率趋升,外部需求减缓,都将对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压。
尽管十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但环比下降5.9%,出口前景不容乐观。根据国际贸易组织统计,如果发达国家GDP增速降为0.3%,发展中国家GDP增速降为3%左右,我国出口增速则应在8%左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预测的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由3%下调为1%,其中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欧、美、日将出现负增长,这将对我国出口形成很大冲击。
三是我国进口材料价格的明显回落,将进一步压低进口增速。9月份原油、铁矿石等进口原料价格的大幅下降,导致进口价格指数跌幅超过10%。进口价格指数的明显回落,也将进一步压低进口增速。但考虑到中央政府近期推出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廉租房建设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推动我国钢铁、机械等行业的投资,我国进口将会有所恢复。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新出口订单指数10月份环比大幅下降9.6%,这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速继续下滑。基于此,我国单月贸易顺差很难继续增长。
四是全球通胀加剧,能源资源价格持续高企,企业经营面临困境。通胀升温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据商务部资料显示,目前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幅高达20%,国际海运费也涨了30%以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成本落差缩小,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五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贸易技术设限及贸易摩擦增多。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正成为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
采取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紧密结合,调控对外贸易
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变化对我国的机遇和挑战始终并存。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世界经济环境对我国的正面效应,尽可能地减轻负面影响。在机遇中促发展,在挑战中求发展。既要及时把握短期因素的调整方向,更要注重长期因素的政策推动,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两高一资”产业的不同特点和结构调整需要给予区别对待。“两高一资”产业目前受到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外部严峻的市场形势和紧缩的政策效果给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加快转型升级的机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给其一个稳定的环境,放松在以前外部市场较好情况下制定的从紧政策。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背景下,外需市场的挤压在客观上也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在政策上要缓解这一过程,防止来得太快,给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二是采取以减税为主的短期政策。其一是税收,基本思路是减税,下一步可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由此激发企业的活力,加大企业更新改造的动力;其二是投资,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政府可加大对于公共性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环保领域的投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等;其三是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其四是适当调整外贸政策,尤其是要支持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的出口,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也要冷静对待,不能用药过猛;其五是价格手段,政府可以对粮食等特殊商品确定最低收购价。
三是要因地制宜创新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并在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将主要着力点放到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上。
从长期来看,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这是应对此次危机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着力点的最大不同,也是要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作者系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