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4万亿刺激内需到10万亿资金到位,社会上各种说法多了起来。大多数人不是忧投资不足,消费拉不动,而是担心“旧瓶装新酒”,变成为投资而投资的铺摊子工程,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投资的方向和投资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最近,国家发改委一再重申投资效益和投向问题,说明这个问题若不重视,很可能成为拉动内需的障碍。
本次4万亿投资的重点是放在民生工程,这一点从投资的目标看十分明确:建设经济适用房、修铁路、修偏远山区的公路、投资贫困地区的教育等等。从各地方公开的投资项目看,主要也是上新工程,修路架桥、开工新房等等。这好似刺激经济的最好办法,也是拉动内需最直接的办法。其实,这些投资数量不为过,是因为这些项目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安排,基本属于未来必须投资的项目,只是因为外围经济的影响,迫使我们加快了速度,把未来必须投资提前了一步。不过,笔者以为,尽管如此,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民生工程应当提上议事日程。最近常听经济界人士说,拉动内需不一定全要上新项目。
为什么?这一点需要回头看一下。我国城市化过程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这期间有过几次投资高潮,城乡变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中期有过突进式发展,而且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每次投资总是以经济过热为代价,不少工程因此成了半拉子工程,有的市政工程甚至就是凑数工程,数量上去了,质量却没有保障。近几年,不要说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就是那些关系民生的市政工程,不少都存在严重隐患。城市大街冒水、燃气管道破裂、道路塌陷、城市小区电梯老化陈旧的问题,在很多城市不断发生。还有包括直接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看病和养老问题,哪一项都直接关系民生,但是哪一项都可能因为与新项目关系不大而被忽视!
笔者以为,如果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引以为戒,此轮大数量资金投下去,很难说不会为后来的经济造成更多麻烦。有人称,北京三里河一带如今火爆异常,连四周的餐馆都跟着沾光,原因很简单:地方到北京争抢投资和项目的人络绎不绝。各地方政府对于上新项目从来都是非常热衷的。但是,道路的修建一定得有经济基础为前提的,也就是上边一定要有运送的物资和客流。如果过去经济中存在的铺摊子热情不减,民生问题后顾之忧不解决,加上一些人政绩工程的逻辑思维不改变,很难说清楚哪些投资能和社会需求发展真正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