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11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加强地方财政硬约束已成当务之急
    燃油税:要害是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
    变唯GDP马首是瞻为唯民生马首是瞻
    似曾相识的数据攀比
    新加坡总理
    带头减薪
    刺激经济投资
    要多更要准
    拉动内需不能忽略项目效益评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变唯GDP马首是瞻为唯民生马首是瞻
    2008年11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郭田勇 蒋蛟龙
      ⊙郭田勇 蒋蛟龙

      

      回望10年前,正值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之后,中国开始陷入通货紧缩,对此,当时的中央政府也是制定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通过大手笔的投资刺激,中国经济渡过了难关,但是也形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产能过剩的局面。当然,这次中央政府所提出的大规模投资更加侧重于民生建设,与10年前的投资有着较大的不同。但是我们也需看到,大规模投资计划大部分还需地方政府具体执行,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长期存在,有必要警示。

      长期以来,为了政绩,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提高所辖区域内的经济GDP增长速度,唯GDP马首是瞻。而民生建设,尤其是软建设方面,往往投入不足,因为,这类建设投资费用高、效用显现周期长,这对于急于看到政绩的地方政府来说,显然不是理想的投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担心一旦投资有了,经济增速上去了,这些软建设方面又一次被忽视的原因。此外,在硬件建设方面,注重表面形象工程的现象仍将难以消除。众所周知,随着这些年各地保持良好的经济形势,各地城市市容建设也是搞得有声有色,但是往往这些漂亮的城市,在经历每一次暴雨袭击时,却经常出现地下排水不通畅的尴尬局面。因为地下排水道的建设投资多,短期内又无法体现政绩。所以,在眼下看到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被放开时,笔者极度担心,地方长期以来的投资弊病是否又将重犯?若真是,届时即便经济增长速度保住了,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也将开始显现。因此,中央政府在利用此次投资拉动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严防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一定要监督地方政府加大软件设施投入,否则中国这个经济结构失衡的怪圈一直会长期延续下去。

      那么,地方政府的投资该如何从此前的唯GDP马首是瞻转变到唯民生马首是瞻呢?笔者认为,民生为重,除了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资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民生真正需求作为基准。这就要求政府在选择民生项目投资时一定要充分吸收广大民众的建议,也许此次投资紧迫,难以真正做到全部投资项目都召开群众听证会。但是对于这些不能召开听证会的项目一定要公开其具体投资细节,甚至是将相关责任人公之于众,以有利于民众监督。而对于那些在2009年甚至是2010年的投资项目,笔者认为政府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以求得真正的“急民生之所急”、“救民生之所需”。对此,笔者呼吁中央政府在增加人员对地方项目审计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调动人民群众来监督这些项目的合理有效进行,同时,也能使这些项目用到民众真正的需求上来。

      最后,还应对于重点关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比如关于资金来源,从目前来看,除了中央政府的1万亿以外,其他的资金来自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东部发达省份财力雄厚,从财政收入中拿出更大份额的投资资金不成问题。而亟须投资的中西部落后省份,由于自身财力弱,所用于投资的资金肯定不足,由此,那些地区的投资不足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银行贷款也是如此,东部地区金融业发达,银行经营效益好,所吸收的存款多,并且有财政实力雄厚的东部地方政府支持,银行当然更愿意将贷款发放到东部地区。可以预见,无论未来这4万亿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到底有多大,中西部地区所分得比例将小于发达省份的现象极可能发生。在贫富分化已经成为社会大问题的情况下,如果中西部地区的利益还不能得到优先保障,那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即便被拉上去,区域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也将难以发生本质的改变。

      因此,笔者提议,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分配,或是在体制上作相应的改革,比如针对这些财政收入不足的省份,放行政府债券,这些债券可以由商业银行认购,甚至是面向全社会公开募集。这不仅可以解决这些落后地区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还使经济体制改革又向前推了一大步。此外,还可以考虑地方政府在香港等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样既可以为地方政府筹资,又能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