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广告
  • 10:信息大全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11 29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卢治平:
    版画家是以印版当笔画画的
    刘一原:
    这还是中国的“水墨”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刘一原:这还是中国的“水墨”吗
    2008年11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 琳
      刘一原: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水墨画家。1942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1979年考取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现潜心致力于“心象风景”系列的创作。
      C4新型的风景之一
      他在画他自己心中的风景,是他内心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共振、一种共鸣、一种感动和一种回应。

      ——中国美术馆馆长、

      艺术批评家范迪安

      ⊙本报记者 杨 琳

      

      他说:“我的作品喜欢用‘写’的方式去表现,但注重的不是笔,而是痕,累累的痕,层层的迹。”刚刚结束了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刘一原心象风景展》上海巡回展11月22日走进了上海的莫干山50号,让大家领略到了这位年过六旬艺术家挥洒自如的“心象风景”。

      临摹古画成就其艺术家之梦

      1942年7月17日,刘一原出生于武汉市一个普通家庭。一岁半时,父亲离家后失去音讯,十五岁时母亲刘月波病故,于是从小刘一原就与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读初中时,刘一原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开始向往当一名画家。1959年4月,他开始在徐松安先生创办的绘制出口国画的画室里,以临摹中国古代绘画为职业。直到他1979年考研。

      刘一原回忆,工作的需要促使他潜心钻研中国古典绘画,因此宋画的诗意、元画的笔情墨趣还有明清写意大师的凌云健笔都让他受益匪浅。1980年后,他开始写生于名山大川、水乡高原,创作了真正“自己”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思维空间和思想观念的悄然变化和深刻影响,刘一原对传统美学的迷恋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他开始转向对大自然的迹象和氛围进行象征性的描绘,而非优美写实的画风,试图以线条的律动和交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希望在绘画中更多体现宽泛、多义的人文内涵和现代精神。伴随这种追求的深化,刘一原作品中的抽象因素就这样不知不觉增强了,并与传统的表现程式愈来愈远,其语言图式和精神内涵也更趋同现代意味,形成了刘一原特有的“心象风景”。

      喜欢“无序”带来的难题和机遇

      在刘一原的绘画中,尤其突出的是他对白粉颜料的创造性使用。《美术研究》副主编殷双喜说:“刘一原作品中的粉色运用,既是对水墨的破坏,也是对画面的破坏。就在这种破坏中,新的画面结构逐渐地显现出来。他充满激情的用笔和色粉,具有很强的运动感。这是传统中国绘画所缺乏的。在这种情感冲动下的笔墨运动中,形象的外轮廓在空间中逐渐消融。”

      不过,刘一原表示,传统山水画、花鸟画的语言元素仍是滋润他创作的营养和甘露。他说:“我喜爱毛笔在挥写中的坦荡与自由,喜爱粉质的混稠与厚实,喜爱中国画点线的跌宕纵横和水墨材质的随机变化,也喜爱油画中如交响乐般丰富的色层空间。”他认为,水墨材质的最大特性是可以任意反复挥写而笔痕永驻。因此,他作画从不给自己规定程序,而是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画了又涂,涂了又画,不断寻求、不断深入的“无序”给创作带来了难度,却也给他不断提供机遇。他崇尚“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的艺术箴言。

      要批判也要爱抚

      刘一原认为,当代艺术以前卫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及世界关注的问题具有新奇、强烈的效果,给人以震撼、以思考,这只是当今艺术表现中的一个方面。而作为最富有诗意、最含有灵性、最贴近人情味的中国画艺术却恰好弥补了当代人在困惑、焦虑、失落并日益异化的环境中所缺失的一种真诚与美好。他说:“当代人需要批判精神,需要宣泄,也需要爱抚与慰藉,需要多种艺术表现共存。

      他鼓励学生了解当代艺术。在他看来,中国画专业有着相当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作为中华民族这个如此大的民族,中国画这门如此高深的艺术,其胸襟理应有更大包容性。以中国画排斥西画,或以西画贬低中国画,都是偏激无知的。他说:“我认识的几位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画家,他们搞‘当代’,搞‘前卫’,但他们对传统艺术、传统文化不仅有兴趣,而且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