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广告
  • 10:信息大全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11 29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卢治平:
    版画家是以印版当笔画画的
    刘一原:
    这还是中国的“水墨”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卢治平:版画家是以印版当笔画画的
    2008年11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瓶非瓶 丝网
      分析之三 壶柄 丝网
      近日,上海版画家卢治平在位于莫干山路的M画廊举办新作展,30余件版画原作大部分是丝网版画,近3年的新作占了1/3,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2006年开始的 “瓶非瓶”系列。他认为, “瓶非瓶”已成为个人的符号, “这与我的个人性格有关,也与我选择的艺术语言有关。这些作品与原来的瓶子关系不大,而是要表达一种美学理念,一种重新组合世界的方法,一种新的音乐感觉。”

      身为 “知青画家”

      与版画结下不解之缘

      卢治平的美术生涯,开始于文革时期的黄山茶林场。不过,他真正开始创作,却是为了表彰抢救集体财产而被山洪卷走的同事。也是在茶林场,他创作了第一幅版画,参加了70年代在合肥举办的一个安徽省版画展,从此,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卢治平艺术生涯最大的特点是边干边学:从黄山茶林场 “上调”回沪,他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模型设计组工作,和各种图纸、材质、金工木工漆工打交道,同时他还继续坚持创作,进华东师大、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此后,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还作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代表与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合作,主持威斯汀太平洋大饭店整体环境艺术项目的设计。同时,他又在90年代初参加廖修平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持的 “现代版画研习班”以及加拿大籍教师戴维·西维尔伯格在浙江美术学院开始的铜版画进修班。版画不仅需要艺术家的绘画才能与创意,也考验艺术家的动手能力和工艺智慧。卢治平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机会较早地介入铜版画和丝网版画的创作。

      

      组织 “版画角”

      融入美术界 “85新潮”

      1985年春夏之交,卢治平被借调到新成立的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创作中心担任美术创作的协调联络工作。创作中心将支持版画当成工作的重点,卢治平联络了上海的张嵩祖、王劼音、奚阿兴、盛增祥、洪建华、蔡兵、刘亚平、姜明立、肖谷、张树荪、奚建中等十余位中青年版画家共同商议,成立了一个群众团体 “版画角”,并决定每人拿出数件作品开联展。《第一届版画角作品展览》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新民晚报》还发表了专题报道,引发了参观的热潮。卢治平回忆道: “当时,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在《版画角》策划与展出的同时,全国85美术新潮涌动。一年后,在上海《海平线》画展上,美术界开始了全面的思想解放。”

      就是因为这次展览,卢治平的参展作品《彼岸》被上海美术馆收藏。他回忆道: “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多次参加《版画角》与《海平线》等联展,每次以组画的形式探索特定的主题与创作手法。第一届《版画角》展出《忆江南》与《路难行》两组,追求诗意的剪纸风格;第二届《版画角》展出的是《旅途启示录》,主题含有反讽和隐喻,用可以层层撕揭的厚纸制版;第二届《海平线》采用拼贴与随意摆放的方式制版;在第五届《海平线》上展出的《考古笔记》和《水乡图画》则是我用新掌握的铜版蚀刻法表达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与思考。”

      

      创建版画工作室

      上海版画创作的绿洲

      随着卢治平在铜版画创作中的个人造诣,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版画工作室成了他的梦想,也是他1987年调到上海油画雕塑院时打算履行的计划。但是,好事多磨,版画工作室一直没有办起来,而卢治平的创作与探索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顿。他1998年赴美讲学,2001年当选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直到此时,在上海知名的艺术家尔冬强的支持下,他的版画工作室才有了雏形,而到2002年11月,因荣联房产公司的老总王德荣先生的支持,由卢治平主持的 “半岛版画工作室”终于宣告成立。

      “半岛版画工作室”几年来除了举办大大小小几十次版画展览外,工作室还组织各种公益性的艺术活动:每周四的沙龙,吸引艺术家在工作室试水版画创作;每周日,是面向中小学美术教师与版画爱好者的版画学习班;还有版画创作方面专题性的短期培训班不定期地举行;工作室还吸引了周边城市美术院校的版画系学生前来实习。在中国版画日益边缘化的当下,这样一个公益性的民间机构成为全国罕见的特例,也成为上海版画创作的一片绿洲。

      

      试水丝网版画

      找到个人的绘画语言

      卢治平在铜版画方面有独特的发现。在他看来,许多文物残片异常精美,正是因为历史老人的一次次加工而使那些当年的寻常生活用品变成了如今的艺术瑰宝,他希望能在腐蚀槽里,用酸液浓缩与重现这一段艺术与历史的漫长进程。他的《考古笔记》系列记录了他的追求。不过,他这次的新作展却大多是丝网版画。他认为,丝网版画比较自由,可以与其他艺术语言混合使用。如果说他的铜版画所表现的 “文物残片”是在解构,那么,在这次 “瓶非瓶”组画中,他更感兴趣的是借助丝网版画多元的形式语言,来 “重构”他心中的 “瓶”。

      卢治平多年来形成组画的创作习惯。他这个系列的第一张是黑白的对比,却发现丝网版画不同于木刻的刀法,便逐渐加入纹饰图案,带来灰色的效果。由此又发现,去掉纹饰图案而只留灰色也可以,便逐渐找到了灰色调的个人感觉。他说,中国水墨有 “墨分五色”的说法,而他则在灰色调中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他强调,绘画是一笔一笔思考的。而版画常常是一版一版思考的。由于版画创作周期长、技艺与工序复杂、预期与控制要求高的特点,他的作品成为他个人气质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