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锐
“如果说公司第一次转型带有尝试性的意义的话,那么第二次转型就代表着主营业务的理性回归,也正是这关键的一步,才使大众公用真正找到了最适合发展的一条路径。”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靖丰以此概括了公司15年来不寻常的发展历程。
从浦东大众到大众科创:迷惘中的寻找
大众公用当年从交通运输行业中分离出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第一次转型,其实本是无奈之举——虽然原先的主业稳定、业绩优良,但和关联公司大众交通间的同业竞争,在增加了成本和内耗的同时,也无端地使当时的浦东大众成为各方觊觎的“壳公司”,这样尴尬的局面令浦东大众在很长的时间内都面临着两难局面:是固守城池,还是另立门户,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业务呢?陈靖丰表示:对创新发展,公司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但是所有的尝试,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稳定的投资回报。
于是,在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当年资本市场著名的“东西大众资产重组”正式拉开序幕——公司第一大股东大众交通向浦东大众定向发行14000万股社会法人股,浦东大众将其1000辆桑塔纳营运车辆及对上海浦东大众公共交通公司和交通大众客运公司的股权投资,一并折成大众出租14000万股股份,此举开创了同宗合并、并壳让壳的新思路。浦东大众从此拥有大众交通24.74%的股权,为大众交通的第一大股东。1999年8月,公司正式由上海浦东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大众科技创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一个公用事业类公司而言,科创类投资只能是浅尝辄止。”陈靖丰表示。自1998年开始,公司陆续参与投资组建上海大众凌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大众凌伟海洋产业有限公司、上海中医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业务分别涉及卡拉胶系列、海洋产品的养殖、加工和中成药、保健食品及医药原、辅料的研制开发等项目。“虽然这个尝试不是很成功,但是它对于公司而言却具备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从大众科创到大众公用:理性中的回归
“公用事业这个领域是非常宽泛的,也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陈靖丰说,更名后,公司实际上依旧在寻找和公用事业相关的项目。
2001年9月28日,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深化燃气创业改革的要求,公司和上海市政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上海大众燃气有限公司,大众科创占50%股份。大众燃气是一家集燃气输配、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燃气运营企业,占上海燃气销售市场40%的市场份额。“大众燃气的成立,是公司自1999年资产重组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整合转型,它使公司的战略发展获得了巨大空间,强化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志着公司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企业,成功地转型为以投资环保燃气、交通运输和高新科技(海洋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投资控股型集团。”此后,公司又陆续投资了上海大众燃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昌大众燃气有限公司、南通大众燃气有限公司、上海崇明大众燃气有限公司等,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燃气地下管网总长已达5380公里,燃气用户达175万户。市政环境产业是公司公用事业领域的另一主要产业板块。2004年,公司和杭州市萧山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联合投资了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范围惠及萧山东部11个乡镇和2个工业园区,该项目已于去年正式进入了投资回报期。之后,公司又陆续投资运营上海翔殷路隧道和大众嘉定污水处理厂、上海金山体育场等重点工程,经营的稳步提升大大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2003年5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随着创业板筹备节奏的加快,公司在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参股创投公司和直接投资两个平台来做大做强创业投资。“这次转型将公司真正带上了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创业投资相辅相成的道路,公用事业的稳定利润是基础,创业投资是潜在的高额回报,公司向领先的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商的过渡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