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面临一个新时代,那就是艺术走进生活、艺术改变生活的时代,这是艺术家挑战极限、探索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的时代,也是以创意为龙头实现产业链重整的时代。继上期艺术财经推出探访版画、雕塑、摄影创作背后的“产业链”的专题报道后,本期艺术财经的“专题”将继续探访瓷器、陶艺以及“新媒体”艺术家的工作室,推出艺术市场的“产业链”的专题调查之二。
⊙本报记者 邱家和
这期专题报道涉及的创作领域,包括瓷艺、陶艺与新媒体艺术,虽然它们之间很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意味着那些作品仅凭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已经难以胜任,需要与专家乃至专业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也意味着艺术创作所涉及的技术服务有着更复杂的产业背景。而其中的“新媒体艺术”则更是如此。
所谓“新媒体艺术”这个词,有各种用法,广义的是指上世纪60年代后录像艺术出现带来的新的艺术媒介,狭义的是指以互动性、参与性与虚拟性为特征的多媒体艺术。这里我们指的是狭义的新媒体艺术。从去年开始,上海已经举办了两届电子艺术节,让这种“新媒体艺术”在美术馆、科技馆以及街头、广场、绿地与社会公众亲密接触,其声色俱厉、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无与伦比,而其与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也是没有先例的。前者,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在未来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乃至私人空间中的远大前途,后者,则决定了其对专业服务前所未有的依赖。这种依赖,对于艺术家而言是值得面对的挑战,对于多媒体技术产业而言,却是难得的机会。
因此,记者与上海电子艺术节的组织者与策展人团队座谈,了解艺术家与技术人员合作的种种模式,得以深入到其核心--目前已初具规模的艺术家专业工作室。从这些工作室的现状可见,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多种不同性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的合成,需要专家团队的配合,艺术家与他们之间的合作,决定了艺术的高下成败,同时,这些专家团队往往需要商业性的运作才得以生存;而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成为这些专家团队最好的广告,为他们带来商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