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周六开始的佳士得香港秋拍,尤其是其亚洲当代艺术与20世纪中国艺术夜场,吸引了罕见的人气,记者在采访佳士得有关业务负责人张丁元时,他感叹当时的盛况“很特别”。说明这场拍卖吸引了全球的眼光。然而,拍卖业绩却与春拍相比大幅滑坡。说明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是价格。
张丁元也承认市场正面临洗牌,也就是艺术家身价、其作品的价格的重新定位。眼下,这表现为探底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价格的敏感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次拍卖如同今年秋季以来全球范围同类拍卖会一样,显示了探底过程中最残酷的一面,那就是大比例的“流标”,由此向那些近年来迅速飙升的价格纪录无情地宣告:不!
在无声的流标背后,却是拍后购买的活跃。张丁元透露,有大量的拍后购买意象,以致有的拍品有5为买家提出购买意象,几成另一场拍卖。这是洗牌带来的又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导致流标的最低估价和拍后购买的买家喊价之间,这些作品在当前市场情势下的底价将逐一浮现。这也成为大量“流标”现象的补充,带来丰富的信息。可惜,这是不公开的信息,躲在“流标”的公开纪录后面。
其实,即便是公开的信息,还是要看你怎么去看待。在采访过程中,张丁元多次强调重新定位,但他却并不认为这次成交的作品的拍卖纪录就是这些艺术家作品的底线。他从多个角度谈到了价格定位的复杂性。在记者看来,这种复杂性需要一种特殊的观察拍卖纪录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系统的观点:佳士得拍卖的特点,往往是提供艺术家一组作品,既有高价作品,也有低价作品;两类作品有不同的价格支撑。这不仅对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是如此,对作为群体的特定地域、年代的艺术家也是如此。二是动态的观点:旧的价格虽然记录在案,但已不再是标准,新的价格更接近于新的标准。三是周期的观点:洗牌的背后是新一轮次的市场热潮孕育,价格的取舍之间显示了新的市场动向,考验买家见微知著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