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超过10年之后,银行重新进入交易所债市终于有了希望。上周末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金融30条”)中明确提及,将“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分析人士认为,试点从上市银行展开,事实上已经意味着银行资金的绝大多数将参与到此次资金流动中去,对市场影响深远。
在1997年之前,银行曾经也是交易所市场的参与成员之一,但后因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股票市场形成风险,1997年之后商业银行被要求全部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同时,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
此后,两市分立格局形成,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银行间债市强、交易所债市弱的不平衡格局。由于可参与机构少、资金规模有限,交易所债市一直以来都处在被边缘化的状态,占整个债市的比重不足5%。从数据来看,交易所债券目前的债券托管量不足4000亿元,而银行间债市托管量为9.4万亿元;交易所债市每月交易量不足200亿元,而银行间债市每月成交量在3万亿元以上。两者的悬殊差距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一直认为,银行不能进入是交易所债市疲弱最主要的“症结”所在。因为作为债市的中坚力量银行有大量资金配置在固定收益产品上,今年11月底,商业银行的债券托管量占整个银行间债市总托管量的63.55%。
交易所方面一直希望银行尽快进入交易所债市,对此,银行本身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一家上市银行的资金交易部负责人表示,上述意见“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一方面,银行资金的进入将打通资金通道,消除两个市场因为人为分割而造成的价格差异,抹平套利空间;另一方面,交易所大门的敞开也将为银行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我们能够参与的空间就更大。”
试点之所以选择首先在上市银行展开,上述银行人士认为,可能是上市银行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更加成熟。另有证券公司人士表示,上市银行已经包括了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三家,还有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代表了银行资金的绝大多数,由此也可见,这条意见的力度是不小的。
意见发布之后,其积极意义立即体现在了市场走势中。因为银行资金入市预期的催化,昨日上证国债指数和企债指数均现上涨,其中企债指数已是连拉7个阳线。
如果银行资金大量涌入,交易所债市现有的存量债券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金融30条”事实上也已经做出了配套的安排。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中所提及的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均属交易所债市特有产品,其发行的扩容就将部分满足银行进入之后的新增需求。
此外,意见的第十五条也指出将鼓励保险公司购买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专业人士指出,虽然没有明确,但是这一提法无疑包含了放松保险公司购买无担保债券的意味,这也是促进债市积极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金融30条》关于债市发展的意见
(十三)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积极鼓励参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完善债券市场发行规则与监管标准。
(十五)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鼓励保险公司购买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十八)发挥债券市场避险功能,稳步推进债券市场交易工具和相关金融产品创新。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
(二十一)创新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进一步规范发展信贷资产重组、转让市场的基础上,允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发展以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