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汽车三巨头救助案的一波三折反复中,国际股市也动荡起伏。在亚太股市闻风而动之时,恰恰美国股市出奇的平静。这也许在暗示,这场始于美国的次级债风波,解铃还需系铃人,美国的经济和股市仍然是持牛耳者,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股市的回暖还得看美国状况如何。回顾近日的国内A股市场,经历了外围市场的一惊一乍,倒也显得老成起来。总体来说,A股市场在经历了政策刺激的亢奋期之后,再度陷入估值迷失的真空。
政策陷入审美疲劳
进入11月下旬以来,股市久旱逢甘霖。在连续的政策刺激下,行情回暖显著。上证综指从1664点到2100点的反弹幅度为26%。这波反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强政策刺激,如大幅度降息、“四万亿投资”、“十大措施”等等,政策密度和强度罕见。在寄希望于强政策拯救低迷经济的预期中,基建、铁路等政策受益板块拉动大盘走出了1664点的泥沼地。但政策固然美好,现实总是残酷,而情势的发展总比预期的要走得更远一些。11月经济数据沉重打击了投资者预期,尤其是工业增速创14年新低,数据之严酷出人意料。
政策刺激效应的快速退潮是行情反弹受阻回落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目前公布的数据严酷,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形势的预期也不容乐观。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仅为14.8%,较上月末的三年新低再度下降;与此同时,狭义货币供应量(M1)也以6.8%的增速再次突破上月8.85%的十年来最低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流通中的现金)也创下几十个月以来的新低。经济萎缩的迹象不断显露。在各银行信贷猛增的前提下,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却“不增反减”,且较上月更为严重,表明宏观经济收缩严重,信贷资金还没有逐步进入社会流通。社会上流动资金的紧缺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对经济中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将较为持续。
如此看来,虽然利好政策总是伴随着糟糕的情况,但当政策已经在预期之中的时候,情况的糟糕是否也处于预期中就成为问题关键。因此,一时间市场对政策陷入审美疲劳期并不为奇,后续如果政策在预期之中,那么政策的刺激效应将更为平淡。在现阶段投资者必须关注到这一特色。
驱动力陷入真空期
和信贷资金并没有流入社会流通一样,局部的行情驱动力在拉动整体市场效应逐渐消退之后,市场进入驱动力真空阶段。从近期板块表现来看,前期政策受益板块的行情退潮全面而迅速,包括基建、水泥、钢铁等出现全方位的退潮。而近期活跃的并购重组、医药、创业板等非主流板块显然难以担当推动市场重任。
客观分析,临近年底,资金面的匮乏造成板块动力消退。基金和“大小非”的不断撤退,不仅打压了价值中枢,也打击了市场持股信心。从数据统计来看,11月机构仓位大幅下降0.318%,即从月初的17.066%降至月末的16.748%,为今年最低。而“大小非”的减持似乎更为迫切和现实。12月上半月,沪深两市已经有33家上市公司发布“大小非”减持公告,减持笔数96笔,减持股份合计1.91亿股。按照股票均价和交易平均价测算,减持市值达约为11.62亿元。
由此可见,市场的资金格局并没有随着市场回暖而有所改变,“大小非”减持依然凶猛,基金对后市依然看淡;只有社保基金、汇金等政策性资金在坚守。这对于行情的持续演绎来说,缺乏了有效的后续资金支持。
总体而言,周二尾盘的回暖又给予市场期待,对降息的期待、对政策利好的期待。然而指数在均线系统附近仍然纠缠不清,这样的格局不可能持续多日,需要市场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在近日应多关心政策走向和资金流向。真空状态将在近日打破。如果政策能够超出预期,则有望向上突破:反之陷入僵局的可能性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