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恰遇美国次贷危机,这是一种巧合。所以,在解决各自经济金融问题时,中美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但我国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同时,一定得维护好币值的稳定,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再膨胀”现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等多目标间的协调。
⊙王 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金融30条”,就如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明确提出了具体细化措施,首度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量化”,确定争取明年全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不过,实践表明,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如此,仍需迎难而进。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信贷并不是全面放松,一味放松,而是要适度放松银根,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管理等,做到有保有压、有所选择,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并且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剧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冲击,近三个月来,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四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停发行一年期央票,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但从具体数据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再从央行12月15日已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看,货币政策真正担心的是经济快速下滑以及通货紧缩的阴影。从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几项数据看,我国已进入通货紧缩时期,经济正呈快速下降趋势。
事实表明,美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QE政策,即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在利率接近或者达到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又继续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12月16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政策制定会议上决定,将美联储基准利率从1%下调至0到0.25%的“目标区间”,这将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还将对银行和证券交易商的直接贷款利率下调到了0.5%,而且承诺将采取任何必要措施,以终结当前的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而在11月底,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就公布了一系列最新救助计划,其中包括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该计划由纽约联储向以高评级消费贷款和小型企业贷款为标的的资产支持证券(ABS)的持有人提供至多2000亿美元的无追索权贷款。而美国财政部也将通过问题资产收购计划提供200亿美元的资金。此外,还有6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市场救助计划等。
美国的QE政策无形中对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走向及其执行力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央行行长周小川16日在香港表示,今年到明年初都有减息压力,利率应该还要逐步下调,而减息的幅度和CPI下降的幅度应该是相关的。这就给人们以大胆想象的空间,如果未来CPI继续下行,会不会直逼零利率?其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措施会不会相继出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版的QE政策或会渐行渐进,这正是笔者所担心的。
QE政策实施容易调控难。当前,美国的QE政策将引领全球朝着零利率方向迈进,其所带来的宽松货币环境,最有可能引致全球恶性通胀。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央行动辄就注入数千亿美元的流动性,并相继拉低了市场利率,这让滋生通胀的货币因素充分具备。一旦危机形势稍微稳定,通胀势必将卷土重来。所以,无论如何,QE政策决不适宜于我国。
货币政策调控必须从国情出发。我国经济并没有遭受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沉重打击,而且总的来看,金融市场还比较稳定有序,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恰遇美国次贷危机,这是一种巧合。所以,在解决各自经济金融问题时,中美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但我国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同时,一定得维护好币值的稳定。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币值稳定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等多目标间的协调。
一般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一般都具有6至12个月的滞后周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大幅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1998年6月,在降息后的第八个月,也是降低存款准备金后的第四个月,M1增速才触底反弹。按照同样的时间间隔测算,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本次M1增速触底将最早在明年3月最晚在明年5月完成,此后市场流动性将会逐渐改善。因此,笔者以为,管理层必须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测、科学分析和预测,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再膨胀”现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增强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