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末偏冷的部分经济数据,确实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那么,今年下半年后为什么经济增长会出现如此快速的下滑趋势?特别是一些经济数据如工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锐减及物价指数等快速回落。
笔者以为,导致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快速滑落的主要影响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供给冲击”的巨大影响。同时,在面对供给冲击时,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也面临了一个困境:是选择价格稳定(如抑制通胀)还是选择产量(或GDP)稳定?在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时,我们错失了把握住防止经济增长快速滑落的最佳时机。
在此,所谓“供给冲击”是指对经济的一种扰动,这可能会引起产量及生产成本的变化,并对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上世纪70年代,曾有过两次石油价格冲击移动了总供给曲线。
如果我们以“供给冲击”的观点来解释眼下我国经济缘何会快速下降,或许是很有启示的。因为,在此次经济数据出现偏冷信号之前,我们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是通胀压力及经济过热等。其中,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铜等)价格的快速上涨,这是一种输入型通胀。
当我们将原材料价格因素引入到对产出(或产品)价格影响的分析时会发现,除了工资、边际利润及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生产成本外,原材料价格上涨会透过增加生产成本而引起产品价格的上涨。也就是说,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也相应地提高了国内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由此,导致了国内物价水平(特别是PPI指标)的持续上涨,使得国内通胀压力变得非常显著。
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供给冲击的影响产生了:一是总供给曲线最终会发生移动(如向上移动),二是导致了产出(或GDP)也会随之减少。也就是说,供给冲击最终导致了产出(或GDP)的快速回落。
此时,工资还来不及做出及时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就业压力的存在迫使工资下降,加上前一阶段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跌,共同促使了国内整体物价水平的快速回落。
这时,我国经济又突然面临了产出快速下降和价格水平快速下降的通缩压力。这就是眼下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宏观经济问题。
我们假定,如果当初在面临供给冲击时,我们能及时采取适应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通过适应性的宏观经济组合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水平,这样就可以抵御或减缓来自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
那么,我们在当时面对供给冲击时为什么没有采取适应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呢?原因可能在于供给冲击的影响还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选择适应性的政策组合效应,会减缓供给冲击给产出(或GDP)造成的冲击,但这种政策操作的代价是会加剧通胀压力。
而我们原来可能似乎更关注通胀压力及经济过热等宏观经济问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供给冲击对我国经济扰动的巨大影响。所以,基本上采取了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结果是确实抑制了通胀压力,但一个替代的结果是也导致了经济的快速下滑。这就是构成对我国经济巨大冲击与影响的供给冲击。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缺乏供给冲击对我国经济扰动有巨大影响的预见性,一方面是供给冲击确实给宏观调控设置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宏观调控必须在维持价格稳定(如抑制通胀压力)与产量增长(如保持增长)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另一方面是我们在面对一些宏观经济问题确实是缺乏足够的宏观调控经验与手段,从而错失了把握宏观调控的最佳时机。
透过上述分析表明,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透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变动来解释经济的波动,现在我们若能从供给冲击的视角来观察经济的扰动,那么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会快速下滑,或许会有新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观察视野。
千万不要忽视供给冲击对经济扰动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