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年终报道
  • 4:金融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8 12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对外汇储备下降趋势
    应有怎样估计
    贸易保护主义幽灵在全球上空徘徊
    日本奇迹与失落
    留给中国太多借鉴
    为什么今天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
    新股发行机制应该先改什么
    心情惨淡迎新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发行机制应该先改什么
    2008年1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明浩
      ⊙周明浩

      

      不知不觉中,新股的上会和发行已停顿三个多月了。那么,2009年的新股究竟怎么发行,市场未免有一些猜测。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新股发行,首先需破除两个思想误区。

      误区之一,一级市场是个暴利市场。

      说一级市场是暴利市场,其实名不副实。单纯从中签个股看,上市首日便有50%至60%甚至翻番的收益的确是暴利,但考虑中签率因素,单次收益实际可能不到1%。一级市场收益最好的时候可能是2007年中石油等股票上市时,每次实际收益大约是3%多一点。本次行情从2005年的998点起步,经过2007年的6124点高位,调整到现在的2000点左右。不算中间高位逃顶成功的,单从现在的指数看,上证指数上涨了100%左右,深圳成指上涨了180%左右,深圳综指上涨了290%左右。按本次调整低点算,上证指数也上涨了66%,深圳成指为115%,深圳综指为92%。那同期一级市场的收益率是多少呢? 2006年6至12月,一级市场的收益率为5%左右,2007年为25%左右,2008年为4%左右。综合加起来也不过34%左右,与同期指数比还相差甚远。

      误区之二,“新股不败”的神话能永续。

      自沪深股市成立以来,一级市场只要抛售及时,总有利可图,“新股不败”的神话确实存在。这首先是沪深股市的投机性使然。其次,管理层也难辞其咎。每当市道低迷,新股面临直接破发的时候,管理层往往关上扩容龙头。虽然在主观上是出于爱护市场的考虑,但这也在客观上使得“新股不败”的神话得以延续。因此,只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人为干预,这个神话在弱市中就很难得以维系。

      除了认识误区,目前对新股发行争议最多的无非是发行方式和大小限这两个问题。

      就像高考一样,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目前的新股发行方式却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相对公平合理的方式。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发行制度只对大资金有利。其实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之间本身就是资金、信息和智慧的较量,小资金不管从那方面讲都处于弱势。新股发行,如果硬要向小资金倾斜,一是没有可操作性,香港的一户一签在这里行不通,二是大资金可以利用拖拉机账户化整为零,给监管带来诸多麻烦。实际上,2006年的新股发行取消了原来1%。的账户申购上限,使银行能够开发出多款打新产品,从而让小资金也拥有了分享新股收益的机会。现在,小资金和大资金在打新收益率上已相差不多。当然,倘若银行能降低收费,提高操作水平,那就更好了。

      除非修改《公司法》中的相关条款,否则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中,新股发行上市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小限。但是退一步讲,即使修改了《公司法》,公司原股东为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新股发行价,也会采取在一定时间内自愿锁定股份的对策。这样大小限仍然无法根除。只要沪深股市的盈利模式还是以赚取二级市场差价为主,那么大小限就永远是一个问题。只有当投资者的盈利主要依靠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上市公司真正具有投资价值时,大小限问题才能彻底迎刃而解。

      因此,对目前的新股发行机制,笔者认为亟需解决的倒是询价制度和用新股发行来调控股市的问题。

      从2005年华电国际开始,机构询价就成了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一部分。但是从这一制度诞生的那刻起,它就成了众矢之的。首先,人们对这一制度的第一印象就是让机构吃偏饭。通过询价,机构可以轻松地将20%的新股收入囊中。其次,征询出的价格要么偏高,机构本身也不认可,要么偏低,只考虑三个月后如何盈利。如此,询价制度已与设置时的初衷大相径庭,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说不定让股份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发行价,出来的价格可能还更合理些。

      管理层用新股发行来调控股市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样做弊多利少,尤其在弱市中。其一,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下跌的趋势,但在反弹中,由于信息不透明,市场始终会有一块心病。对管理层来说,新股发行暂停后何时恢复往往颇费思量,总担心开闸后会给市场一个错误的信号。其二,干扰了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真实投资价值的研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股破发正是市场在发挥它的作用,也正是在频频破发时,投资者才能发现真正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