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比预想的要严峻,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投资、税收、补贴、货币、信贷、担保等方方面面的政策。就总体而言,政府的应对是及时的,措施也是比较适当的。但当前的政策主要侧重于化解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但对导致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滑坡的内因估计不足。
第一,当前的政策目标应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来考虑,不可只是考虑眼前的短期目标。就短期目标而言,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应包括保增长与保就业,但现在更多强调的是保增长,保就业的问题有所忽略。我们应当选择尽可能地带来更多就业的增长,而不应仅仅是满足于GDP的增长数值。
我认为,长期目标要更加清晰一点,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化危机为机遇,促进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切实转换经济发展方式,逐步降低国内经济的脆弱性,进而提高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这个目标必须要清晰起来,要不然就会被保增长的GDP概念把更重要的目标遮盖住了。可以这样说,经济增长保八不难,难的是可持续。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清长期目标,而且要让短期目标服从长期目标。只有这样,才可能化危机为机遇,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保当前增长的同时,积极改革,促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是一个战略性、方向性问题,应高度重视。
第二,导致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总根源:发展方式逆转。发展方式导致了经济问题,也导致了社会问题。从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率来看,我国发展方式是在逆转的。因为,消费率不断下滑(2007年为49%),但经济增长却很快,原因在不断提高的投资率和净出口率,经济增长形成了投资依赖和出口依赖,这使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程度扩大,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减弱。
消费持续走低使经济变得脆弱,经不起外部的任何冲击。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国民经济得了慢性病,体质下降,所以一有风寒就会生病。投资上去了,生产能力上去了,要把生产的东西卖出去,就要依靠出口。所以,投资增长越快,投资率越高,就意味着整个经济对外部的依赖性程度越来越高。出口依赖,导致产业链外向化。所以,外部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从表而内,一点点加深的。这样,就使得国外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期。
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消费率的持续走低使人力资源变得枯萎,我们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这些年是不断下滑的,我国物质资本的积累远远快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人的能力不足怎么去发展?消费率的持续走低与这个密切相关。
消费率持续走低使民生问题变得严重。在整个国民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下滑的情况下,民生问题能好转吗?消费总量不足,整个民生问题就会恶化。整体来看,因为消费率过低导致了我们整个发展方式的逆转。
为什么发展方式难以转换?一个是目标问题,只看GDP增长,不问GDP是怎么增长来的。第二点是为生产而生产,没有真正把消费当成生产的目标,生产与消费日益脱节。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依然还存在这种情况。再是政策法律制度偏向生产者,忽略消费者,生产者主权高于消费者主权。这是制度性的、文化性的、法律性的一系列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劳动者缺乏组织性,在这种情况下搞市场化改革、搞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就是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其结果是分配差距扩大,消费差距随之扩大。差距大了,消费总量也下来了,消费需求相对萎缩。
第三,要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针对当前的问题,我认为当前的基本政策应落到消费上来,投资也应当有利于消费。现在,我们是消费不足导致了经济滑坡,这都是消费导致的。
我认为,现在应该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消费的总量,二是消费的差距,三是消费的安全。消费的安全对消费的影响非常大。在具体政策上,要由公共消费带动私人消费,公共服务问题实际上就是公共消费,通过扩大公共服务可以带动私人消费。这些年来公共消费不足,是私人消费比例下降的重要原因。
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既是短期的政策,也是长期的政策,如果说要找到一个长短期政策的结合点,则只有在消费上才能找到这个结合点。
现在实行的扩大投资的政策要研究怎么转到有利于消费上来。凡是有利于扩大消费性的,有利于缩小消费差距的,有利于消费安全的,这样的投资可以扩大,凡是与此无关的,甚至起反作用的投资,则要控制。
第四,以改革来推动政策转型。如果没有改革,这些政策转型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当前,在财政体制上要增强基层政府对公共服务能力,这样有助于扩大消费,尤其是农村的消费。
公共收入体制改革涉及到税、利和费,今后应加大改革力度,理顺公共收入结构。对于税收问题,现在不提改革,只提减税,似乎把各种税都减掉了,那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出来了。只提简单的减税是不行的,关键是税制改革。有的税要减,有的税要增,如资源税、环境税等,还要增大。
还有,地方债务管理改革。现在地方的积极性比中央的积极性大多了,如果不抓紧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那将来地方的债务危机将成为隐患。在这个问题上要有正确的认识。
(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除特别调查外,本版文章均选自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以保增长为目标的下一步改革”分析会(2008年12月),并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