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金融·证券
  • 5:焦点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公司巡礼
  • A3:开市大吉
  • A4:观点·评论
  • A5:特别报道
  • A6:股民学校
  • A7:专版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年终特刊·十大新闻
  • B3:年终特刊·封面文章
  • B4:年终特刊·基金业绩
  • B5:年终特刊·基金投资
  • B6:年终特刊·营销
  • B7:年终特刊·创新
  • B8:年终特刊·QDII
  • B9:年终特刊·私募
  • B10:年终特刊·专户理财
  • B11:年终特刊·人事变动
  • B12:年终特刊·互动
  • B13:年终特刊·互动
  • B14:年终特刊·排行榜
  • B15:年终特刊·排行榜
  • B16:年终特刊·展望
  •  
      2008 12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全球经济:严冬能否孕育希望之春
    信托公司异地扩张势在必行
    美国开动印钞机 世界麻烦可大了
    世事
    无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08年12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外论一瞥

        2008这一年……

      准备迎接“失去的十年”

      是重振美国的时候了

      《华尔街日报》12月 24日文章

      准备迎接“失去的十年”

      有多少次你曾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已经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这种说法有时只是虚假的承诺,因为大萧条只有一个。

      让上百个银行倒闭,储蓄和信心被摧毁,这是我们不会再犯的错误。然而,许多人仍然在毫无根据地坚称:如果有更多政府支出的话,经济衰退早就结束了。这就是奥巴马即将上任的新政府现在采取的路线。另外一些人说,政府在恢复商业信心方面做得不够,而在损害商业信心、提高税收、加强管制以及支持劳工组织方面又做得太多了。

      政策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害的,但是长期的繁荣产生了一种自我强化的倾向,因为在这过程之中产生了强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有手段和动机来维持现状。这种现状可能确实会促进繁荣,例如放松管制以及适度的税率。然而,这种现状在某些方面是很愚蠢的,例如过度补贴购房货款。

      然而,一旦繁荣膨胀,当新的利益集团走到前台,实施他们昂贵或报复性的欲望清单之时,即使是善意的政策也会被扭曲且前后不一致了。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在我们对银行业的紧急救援上了。如果注入政府资金以提振对银行的信心是个好主意的话,结果却并没有提振银行对贷款者的信心,而联邦政府对企业有选择地接管和紧急救援,破坏了政府的稳定,在投资者和工商企业中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张金翠 编译)

      

      《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25日托马斯·弗里德曼专栏

      是重振美国的时候了

      最近我一直在想:假如我们足够聪明,但为何别人比我们过得好?对于生产率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我们究竟拥有多少?

      现在是让我们抛弃“麻木不仁”的时候了。在过去,我们过度沉溺于减税、救市这样一些让我们无法承受的政策中,而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方面。其中,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大量智商很高的人才云集于金融行业——被称为“金融工程师”,而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工程师——因为他们不会制造诸如汽车、手机、电脑、编制程序和医疗设备这样的一些技术活,他们不过是从“钱中生钱”(make money out of money)的一帮怪才而已。

      正是这个原因,目前的危机其实根本就是什么金融崩盘的问题。因此,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救市”方案。我们需要重振美国,需要对美国进行一次重新启动,需要一次全国性的大转型。这就是将来的几个月在历史上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因为,金融危机使奥巴马获得了跨党派的支持,但我们必须明白救市的每一块美元都是对未来的透支,因此一定要将钱用在刀口上。

      对此,美国必须将大量金钱投入到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具体说就是要大量培养教师、科学家和工程师,也要对科学研究项目进行大量投入。慢慢地,人们就会发现更少的美元产生了更好的效益——将激化更多的新型工业和市场,而这一切是通过减税这样的政策根本所做不到的。

      因为拥有最有创造力、多元化的文化和开放的社会,美国还是拥有复兴的潜力的。如果说肯尼迪将美国带入发现月球之旅,那么奥巴马则应该带领美国人走上重新振兴并重建我们的庭院的道路。(张金翠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12月25日社论

      呼唤有先见之明的经济政策

      日本经济2008年经历了几乎是战后最严重的恶化,政府的经济政策没能及时有效地应对。面对世界性萧条在2009年可能继续恶化的趋势,日本需要实施以中长期经济增长为指向、具有先见之明的经济政策。

      麻生内阁制定了2009年度的预算案和2008年度第二次补充预算案,扩大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保证范围,采取了住房贷款减税等刺激内需措施。但是,日本政府在雇用对策的制定方面显得非常迟钝。

      而且,面对经济的急剧恶化仅仅疲于追赶是远远不够的,日本政府还应该制定具有先见之明的政策,走在事态发展的前面:(1)制定能够强化银行系统与政府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的政策,以应对金融环境的恶化。(2)在雇佣方面,修正法案以放宽非正规劳动者失业保险的受理条件,延长资助再就业困难户的时间。(3)经济危机之前日本的经济增长已显疲态,因此应该优先实施中长期的与激活经济和转换经济结构相关的政策。(4)制定政策应当具有国际视野,日本首相应当具备为防止保护主义的泛滥而摇旗呐喊的气概。(5)修改教育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相关规定,以推动这些领域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6)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人们对未来的不安。(7)突破相关限制,以吸纳具备先进技能的外国劳动者、引进外国企业的投资。(梁宝卫 编译)

      

      《金融时报》12月23日文章

      金融过度时代正式终结

      2008年标志着金融过度时代的正式终结。也许人们对松弛的金融系统带来的便利以及无度消费还难以忘怀,但这几个月来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跌落也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考量引发这次危机的金融领域,我们应该要求终止毫无顾虑的分红文化;应该质疑这些高回报领域吸纳了超适当比例人才的现象。现在是回归实业的时候了,那些真正有天赋的人,应该在研究、教育、健康甚至是制造业中发挥才智,而不仅仅是唯金融业马首是瞻。

      我们不再盲目崇拜银行高层主管,现在很多丑闻浮出水面,证明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值得尊重。一份“超级年薪”的候选名单上,房利美、苏格兰皇家银行, 雷曼银行等的标志性人物都榜上有名。当细心的投资者信心百倍地把他们的钱投给一个无法解释的回报产品,麦道夫成了吸金的黑洞。

      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在过去的12个月被严酷地测试。我们想念促进投资、带来发展动力的自由资本主义,但这种资本主义不是肤浅、不受规制的。我们怀着对未来的期望告别泡沫繁荣、缺乏鉴别的时期。当金融巨头已经需要依靠普通纳税人才能获得生存希望时,我们知道一个更为谦虚的时代开始了。(贺艳燕 编译)

      

      《独立报》12月24日文章

      衰退让我们重新标定优先选择

      衰退虽然在经济中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但其本身的一个功能就是能有效地使我们重新标定我们的优先选择物。让我们明白作为人类,每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宗教人士、环境保护者对衰退不完全悲观,是因为他们认为这至少立刻减少了对于能源的需求,净化了欲望。在一段时间,稳定了我们星球的储备。    

      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机会成本。我们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在汽车与度假中选择,在储蓄与消费上选择。在经济增长的年代我们并没有真正面对我们行为的后果,因为我们总是假定在将来的某一天能赚取更多的钱。增长将错误选择带来的伤口包裹起来,并总是想过段时间,它自己会变好。现在衰退来临了,伤口显然不能依赖于自愈。

      尽管圣诞期间商家都推出了打折活动,但人们还是理智地决定存一些钱,而不是买一些额外的东西。这一转变对个人是小,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却很大。

      我们都知道,现在消费的机会成本是在将来少消费、多纳税。没有人欢迎衰退,但它强迫我们开始面对一些严肃的议题。如果我们开始更加理性地思考和选择,那么衰退就是镶嵌在乌云上的金边。(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