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5: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金融·证券
  • 8:观点·评论
  • A1:市场
  • A2:基金
  • A3:专版
  • A4:期货·债券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特别报道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专版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1 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人物
    上海汽车联营公司(上汽集团前身)董事长蒋涛:从试验田到中国汽车业的黄埔军校
    走出孤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汽车联营公司(上汽集团前身)董事长蒋涛:从试验田到中国汽车业的黄埔军校
    2009年01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B8

      大众项目谈判期间,蒋涛与时任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哈恩博士会谈
      上世纪80年代,当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安亭的上海大众汽车工厂诞生时,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曾断言:这是一个失败的实验,宛如在一个荒败无援的孤岛上生产轿车。如今,全球无人再敢忽视上海大众这家中国汽车巨头。这个最初投资几千万元的上海大众,已经成为大众汽车在全球最赚钱的子公司之一,其资产超过当初中外双方投资100倍以上。

      在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大事件中,上海有三桩不得不提的大事:浦东开发、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上海大众汽车诞生。更有意思的是,上海大众汽车的孕育和成长,几乎和中国改革开放同年:从1978年开始上海大众的合资谈判至今,恰好三十载。

      在蒋涛的回忆中,我们将重返那段难忘的岁月,记住这个创造了数个第一的中国汽车企业:最早和外商合资建立的合资汽车企业;第一个改变了中国不能生产现代化轿车历史的企业;透过桑塔纳国产化进程,推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大跃进的汽车企业。

      ⊙本报记者 吴琼

      

      面前的这位87岁的老人,已经是一幅饱经风霜的形象:个头不高,目光灼灼;语音不高,落地有声。回忆令蒋涛的脸上瞬间闪现出30年前的光彩:那个一派豪气、不畏惧任何困难的人生的鼎盛时期,那个思路清晰、果断行事的自己。当年,蒋涛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有机会,上海没有办不成的事”。

      这个当年全程主持上海大众合资项目对外谈判的当事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缓缓吐出一句:上海大众是改革开放伊始机械制造业中一块试验田。

      如今,这块试验田已经变成了万亩良田。在6年艰苦谈判后,1984年中外正式签约合资协议,此后上海大众在上海安亭落地生根,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中国轿车领跑之旅。如今,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车流中,最常见到的是各种颜色的桑塔纳出租车。截至2008年11月底,桑塔纳总销量已经超过300万辆。桑塔纳的成长史,也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成长。如今,中国轿车业也走出了30年前主要依赖进口的困境,一举成为全球前三大汽车生产市场;甚至拥有了向海外出口整车、汽车零部件的能力。

      

      上海轿车项目

      与浦东开发、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一样,上海大众汽车的孕育和成长,是上海人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一桩佳话。蒋涛回忆,“那真是一次千载难逢发展上海轿车工业的机遇,我们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遇。”

      1978年,时任上海机电一局局长的蒋涛接到了一项重大的使命。这就是中国汽车史上著名的“上海轿车项目”。

      第一个机遇来自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推荐。1978年7月,国家有关部委准备向国务院报告,拟开展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并引进一批装配线,一方面可以为国家换取一些外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一些工业行业的升级改造。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饶斌认为这是一个发展轿车业的好机会,而且考虑到上海的工业基础好,又是国内唯一批量生产轿车的基地。于是饶斌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并将上海轿车厂改造成现代化的小轿车制造厂。”饶斌的建议被采纳并写入了给国务院的报告。

      蒋涛回忆,“当时中国生产轿车的只有两家--上海牌轿车和红旗轿车,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进口车要花国家大量外汇。一汽‘红旗’专供高级官员与接待外宾用;上海牌轿车是五十年代水平的仿制车,产量也少,年产量从未超过3000辆。引进一条来件装配线规模是年产三万辆,80%出口,20%内销,这样既赚了外汇又减少了进口,节约了外汇。”

      但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与世界各国大的汽车集团接触后,没有一家对来料加工的方案感兴趣。最后美国通用公司的高层向中汽公司建议:对轿车这种高科技水平的产品,最好采用合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而当时任副主席的邓小平的拍板最终推动了上海引进国外汽车合资伙伴。

      蒋涛回忆:1978年11月9日,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向邓小平同志请示“轿车能否与外商合资经营”时,小平当即回答说:“可以,不仅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一锤定音,随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告诉上海主管部门:今后轿车项目即按中外合资经营方式与外商接触。

      第二个机遇则是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对欧洲六国的访问。1978年10月到11月,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访问了欧洲6个国家、50多个企业和研究单位,这个建国以来机械工业部组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比较系统的一次对外考察,打开了上海大众合资的大门。

      1978年11月20日在德国(西德)参观大众公司的预备会上,蒋涛向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建议:在参观后的座谈会上,能否向大众提出与上海合作合资经营轿车厂的意向。周子健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并没抱什么希望,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我们一说,时任大众董事长的施密特先生就热烈响应,(举起)双手赞赏”。蒋涛回忆:“施密特指出,大众汽车正和另一国家(事后了解是韩国)商谈在亚洲合作建厂问题,如果中国愿和大众汽车合作,那么大众汽车将放弃与另一国家商谈的项目。并且,大众汽车愿意出资金,也愿意转让技术,将大众汽车研制的最新车型提供给上海选择。”

      有意思的是,当时另一个关键人物——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的秘书长也在场,这个人正是江泽民。会后江泽民亲自对蒋涛交代:“千万不要放过这一机遇,回国后抓紧向中央各部委和市委市府领导汇报请他们支持。”于是,一路通畅,上海市有关部委和市领导一致表示同意。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指示:这一项目由蒋涛负责,组织班子着手准备对外谈判。因此,蒋涛从头至尾主持上海大众的对外合资谈判。其后,上海汽车联营公司成立,蒋涛调任董事长,继续参与谈判和早期企业改造、建设与国产化工作计划二十年之久。

      

      6年坎坷谈判路

      尽管大众汽车有意和上海成立合资汽车公司,但合资谈判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

      上海与德国大众合资项目谈判历时6年:从1978年11月开始,直到1984年10月10日,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大众汽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中德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25年。时任德国总理的科尔也出席了该次签约仪式。

      在这6年间,蒋涛的工作也变动了两次,但从始至终蒋涛都直接负责对外谈判业务。“第一次是1979年12月,我从上海机电工业局调进上海市计委;第二次是1982年7月,我调入了上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每当工作发生变动时,上海市政府都发文给相关部门,让我继续负责合营项目的筹建工作。”

      回顾这6年谈判的经历,蒋涛说:“前面两年主要工作是考察,遇到了不少大的曲折,比如说项目的规模从原来的15万辆改为2万辆;后面三年半则进入正轨,按照年产2万辆小项目谈判基础协议,如可行性研究,合营合同、技术转让协议和合营公司章程、考察零部件厂、制订国产化计划等。”

      在谈判的6年中,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形势都有巨大的变化,孕育中的上海大众曾经碰到三个极难跨越的坎。

      “第一个坎是,1979年中国进入经济调整期,一些原定的大项目都要下,新项目一律不上。”蒋涛说:“我们觉得中外轿车差距太大,应该抓住机会。所以向国务院上报,最后这一项目终于得以放行、继续谈判。”

      但没想到,第二个坎没多久就来了,德国大众出现了财政困难。“1980年,上海和大众汽车谈判后,原打算分三期形成15万辆的年产能,整个项目投资近20亿马克。但德国大众考虑到财政困难,投资回报率等问题,故有意中止项目。”

      为了留住项目,精明的蒋涛决定将大项目改为小项目,从年产15万辆改为年产2万辆。蒋涛解释:“虽然规模缩小了,但保住后的项目更着眼于长远化,小项目也为上海大众未来滚动发展创造了条件。自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后,曾7年不分红,这笔钱就成为1992年上海大众二期扩建工程的资金。”

      1982年,上海大众的筹建项目碰到第三个坎。蒋涛说:“当时,有些人的观念跟不上,认为在中国搞轿车,是文化大革命的余毒,因为轿车都是给官员坐的,给老爷坐的,不是群众所需。同时,有些汽车业的同行也极力反对在上海生产,他们认为小厂应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大货车;大厂去生产技术含量高的轿车。”幸运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很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发展的主趋势,支持上海大众合营项目的进行。

      “6年中,我们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由于当时成立中外合资公司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碰到了不少困难。”蒋涛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困难也变得有些甜蜜的味道。

      

      7年桑塔纳国产化路

      因为这场谈判的结果是甜蜜的:上海大众的合资项目谈成了。之后,蒋涛转任上海汽车联营公司董事长。当时他或许没有想到:正是在上海大众这块试验田上,上汽集团乃至中国轿车工业茁壮成长起来。

      蒋涛说:“这得益于当初合资谈判,国产化率计划是合同的一个附件。谈判时,中德双方的工作人员都到对方的企业参观,了解零部件运作状况,最后,我们拟定了一个长达7年的零部件国产化计划表。在这个详细的计划表中,列出哪一年哪几种零部件国产化,国产化率达到多少。第七年时要求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国产化之路并不容易。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是一缺技术二缺钱。提高国产化率,必须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笔的改造费成为制约提高国产化率的障碍。上海大众高级公关经理顾焕回忆道:“上海大众汽车成立的前两年多,国产化率进展缓慢,基本上低于3%,只有轮胎、喇叭、收音机三个零部件是国产的。最终国产化率进程加快,得益于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

      1988年,朱镕基任上海市市长前后,相当关注桑塔纳轿车国产化进程。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成立,上海市计委专门成立国产化办公室,并筹集了几十亿元的国产化基金。这笔基金其实来源于畅销的桑塔纳轿车:当时每售一辆桑塔纳轿车,就提一笔国产化基金,并放至桑塔纳共同体中。

      “其实这笔基金相当于无息贷款。根据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决定发放多少钱支持其技改。而零部件国产化有多种方式:如引进技术,或和德国零部件厂合营。”蒋涛说。

      时任上海大众汽车总经理的王荣均的回忆进一步完整了这个过去:“朱镕基特别强调国产化的质量,并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桑塔纳国产化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共同体的目的就是将我国轿车生产工业搞上去,达到国际水平,最终进入世界市场’。”

      正是在这一思路下,这笔来自桑塔纳的国产化基金,终于成为培育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的种子基金。如今活跃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的企业,多数是依托于上海大众建立,并最终发展到向其他汽车企业配套供货。而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也最终实现了原定目标,目前普桑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7%。

      蒋涛自信地说:“上海大众从未停止过自主开发工作,全国没有任何一家合资企业搞得比它好。我们按照销售额提取技术开发经费,已有几十亿的技术开发经费。在合资中,上海大众已经从老师处学到不少自主开发的知识。”

      确实,伴随着桑塔纳国产化的提高,上海大众将自己和上海轿车工业带到快车道。目前上海大众已经拥有大众、斯柯达两个品牌,并从最初的引进技术到形成联合开发能力。在上海大众汽车内部,将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能力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年至2002,培育自主开发能力软硬件能力的关键时期;2002年陈志鑫调任上海大众汽车总经理后,将学到的开发能力通过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开发能力,期间开发了桑塔纳3000、概念车等一系列产品。

      如今,有人笑称:上海大众汽车是中国汽车业的黄埔军校。这个最早的中国合资汽车企业培育一大批优秀的汽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中国多数主流汽车企业中,都能够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