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行业展望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1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扩大内需更需关注金融消费
    钢铁元帅:老英雄迟暮华容道
    危机下的外汇储备管理现实选择
    麻生内阁紧急对策难阻经济惯性下滑
    “蛋糕”分切难题绊住了消费
    抗生素滥用之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扩大内需更需关注金融消费
    2009年01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勇
      王 勇
      在当前通货紧缩、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消费金融服务工作将比以往更加困难,金融服务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集中百倍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去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丰富的中间业务,加强研发并尽早提供复合型金融产品,开发潜力巨大的私人金融服务。

      新年伊始,随着我国金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日益成熟和内需不足条件下金融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金融消费者强烈呼唤着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金融服务。由此,笔者认为,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必须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更需关注金融消费,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特别是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

      金融消费是消费的有效组成部分,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消费性金融需要主要包括:实现价值的需要、保管财物的需要、融通资金的需要、超前消费的需要、提高效率的需要等等。而在当前金融危机弥漫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全世界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消费又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首先,人们选择的金融理财工具以定期储蓄为主、组合考虑的特征比较明显。个人客户对各种投资的风险比较敏感,对收益的多少和利率的高低越来越精打细算,他们渴望银行提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俱佳的金融产品以及形式多样、方便灵活的金融服务。人们对金融机构产品功能的要求从功能单一的产品向功能多样的“包裹式金融产品”转变。其次,随着收入层次的分化,金融产品个人需求呈现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显著。较低收入阶层的人们储蓄能力较弱,对投资性和新奇性的储蓄方式要求不多,选择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中等收入阶层的客户则日趋关注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高收入阶层使用个人支票、网上银行已成为时尚,他们需要银行提供的多种配套的金融理财服务。再次,消费动机不同也使人们金融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求利型的人希望能从银行的金融产品中获得利益,以增强财产实力;求稳型的人则要求银行手续保密,安全设施好;求便型的人则对银行是否提供个人信贷和便捷的结算产品期望很高。最后还不能不提到的是,金融消费的心理预期障碍。过去,国人充分信任大银行,崇尚“大而不倒”理念,同时也比较信任中小银行。可这次美国金融危机,连那些国际知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居然都倒塌了,不能不给我国的金融消费者心理上造成很大的阴影,使他们对大小银行都开始持怀疑态度,和银行打交道也变得小心谨慎起来。

      为此,在当前通货紧缩、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消费金融服务工作将比以往更加困难,金融服务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但从另一个视角看,越是困难时期越是更显英雄本色。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新的一年里应当集中百倍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去创新金融服务。

      比如,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除以信用卡、储蓄卡为载体,发展电子货币、网上支付、代发工资、代扣代缴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外,还需发展投资交易中间业务,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种证券网络联成一体,通过银行网络进行证券交易、证券转账、国债买卖、外汇买卖、结售汇等投资,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络技术优势,将大企业集团公司各分支机构及销售站点联结进网,形成可供集团公司总部统一监控、统一资金汇划、统一财务结算、统一信息交流的网络服务,从而形成银行沉淀资金来源及服务收益。更有发展代客理财、基金托管尤其是对证券基金、保险基金、产业基金托管等中间业务。使银行渗透到医疗保险、税收、加油、道路收费、停车收费等社会生活各个角落。

      再比如,加强研发并尽早提供复合型金融产品。在个人投融资工具日渐丰富,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投资方式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条件下,从增值的角度讲,个人理财服务适合作为个人金融的核心产品。个人理财服务与外汇、保险、基金、债券、股票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在理财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业务必然向转账结算、外汇买卖、代理业务、储蓄等方面延伸。此外,个人理财服务还涉及委托、资信证明、信贷等服务。银行要积极推出复合型金融产品,将几种产品捆绑起来作为一种综合性个人金融服务提供给客户。

      再有,开发潜力巨大的私人金融服务。当前,在私人金融服务方面,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在 “扩大内需、消费为重”的政策下,新的一年我国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会很大。商业银行可以在现有消费信贷的基础上,从利率折扣、简化手续、增加期限档次、加强个人信用评价、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合理定价、完善担保方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引导和拓展消费信贷,增强消费信贷业务的竞争力。对于住宅消费信贷,还可以结合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建立消费信贷资金供给机制,解决因储蓄存款时间短,住房抵押贷款时间长影响银行流动性的问题。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提供差别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及做好金融消费者的心理调适工作。央行及各金融机构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掌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成因及其运行机理,知晓我国的金融机构尽管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经验和西方还有差距,但是能够脚踏实地,坚持稳健经营与发展创新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加入WTO后严格按照国际准则不断加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同时,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积极维护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的拒收权、知情权、保密权、安全权、公平交易权、金融产品选择权、投诉权以及求偿权等,为金融消费的正常流转创造优厚条件。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