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赢在中国
  • 10:赢在中国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行业展望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1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远期大宗商品价格还将重回高位
    穿过经济数据迷障
    发现运行趋势真相
    投资回报率与股市估值水平密切相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穿过经济数据迷障发现运行趋势真相
    2009年01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自近日起,相关部门开始陆续公布2008年12月及第四季度与全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与相关数据。对即将问世的去年12月及第四季度经济数据,一些分析人士并不看好。特别与上年同比,出来的数据肯定不会好看,例如,进出口等数据,难免会出现负值。

      与以往不同,对近期数据的分析,有一个非常实际的诉求,这就是如何据以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因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敏感的时间点上,是走向持续低迷的L型增长轨道,还是通过此番金融危机的洗礼,走向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新征程。这是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有宏观政策面上的意义,对微观层面乃至千万万投资人的投资行为,也有极大影响。

      回到经济数据。俗话说,数字会说话。那么,会说什么话呢?是告诉你真相,还是也有泥沼与迷障?特别是脱离相关背景的孤立数据,会告诉你事实真相吗?尤其在07年末08年初中国经济趋于过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数据,怎么拿来与近期的数据作比较,怎么来看数字的大起大落?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

      简而言之,在做数据比较时,有三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看数据反映的经济状况。以07与08年的数据做比较,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景气预警报告中,07年11、12月份的10个监测指标,有9个过热或趋于过热,只有1个正常。经济总体状况趋热十分明显。而在08年10、11月份的10个指标中,有4个已趋冷或过冷,经济大幅下滑趋势也很明显。在12个月时间内,中国经济如此大起大落,正是国内外形势异常的典型反映。而经济运行的过热或过冷,都不是一个经济社会正常的表现。

      其次看数据反映的经济背景。仍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景气预警报告提供的数据为基础,06年11、12月,尽管10个检测指标多半也在趋热区间运行,但其偏热程度要小于07年。而综合10项指标,中国经济在07年末08年初,一度突破偏热的橙色区间闯入了红色过热区。也就是说,如果拿07年末和08年初经济过热的数据,与08年末和09年初偏冷的状况做同比,那显然是不合适的,是需要修正的。

      再次看数据反映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国在2005年前后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对06、07、08年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是汇率政策、二是出口退税政策、三是环境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特别是汇率与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当期盈亏。因此,06、07年的增长有赶末班车的因素,而增长方式的转变从08年起要逐步兑现,此时适逢国际金融形势逆转,多种挤压因素碰头,对经济增长的挤压可想而知。

      从这三方面来看07年末和08年初的经济数据,以及08年末和09年初可能出现的经济数据,都应该视为非正常区间的非正常数据。如果把这两个时段的数据孤立起来看,不加修正简单地据此来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那不仅有误判的危险,更有可能带来决策失误、经营失误、投资失误的危险。

      其实,观察中国经济的运行,除了波动较大的月度或季度数据外,更需要观察通过对这些月度或季度数据的持续分析而形成的更长时间的波动情况。比如,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在9.8%。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值,是潜在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中间值。这个数值会因短期因素的影响而轻易改变吗?即使像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冲击,大概也不会改变它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由此观察,中国经济虽然在短期内,受内外部因素影响,有忽冷忽热的波动,但是在目前偏冷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手段和政府行政手段,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温和回升是既有现实需求,也是能够实现的。

      而据一家证券分析机构的最新调查,近来生产企业的库存情况已出现微妙变化,一方面是制成品库存在下降,另一方面是原材料库存在缓慢增加。如果这是多数企业的情况,那么,显然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变化。表明企业的现金流在改善,生产意愿也开始增强。经济有走出金融危机的征兆、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动力。

      正所谓“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透过经济数据的迷雾,发现数据之间更真实的关系,把握中国经济潜在增长与实际增长的钥匙,也许可以开启一扇通往春天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