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东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不管怎样,人们在年初总要计划,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留下令人满意的印迹。计划者,人的主观想象也。但计划总要有说得过去的依据,这集中体现为对未来的预测上。没有对未来环境条件和自身变化的预测,就不可能有计划。可见,预测不是计划,但计划含有预测。
预测实际上是一种对过去经验和环境变化的认知。像经济生活这样的社会活动,作为预测者的人是其中的主体,人们不可能将自身和预测对象决然分开,经济活动就不只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更何况,不同的人对于过去的理解、认知和情感肯定不尽相同,解释也就不同。在经济社会领域里,不存在自然科学那样的纯理性认知和解释。
正因为没有整齐划一的终极权威预测,才使人们的计划、需求、行为各不相同,才有了交易意向的差异,才有了相互交换的需要,也才有了热闹非凡的市场经济。只是,越来越倾向于模仿以至直接拿自然科学方法工具来专门研究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实在是走错了方向,形成了一系列误解和错误观念。
首先,用常规经济学工具分析和解释已有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偏离真实情况。学者和金融分析师常用的模型,只是根据数理逻辑组合不同变量,将历史数据拿来验证,而没有也不可能考虑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人的因素,由此得出的结论怎么能够符合历史真实呢?即便是在过去具有统计显著特征的现象,未必在未来还会显著,甚至连能否出现都不确定。吊诡的是,尽管有很多误解和错误,但一系列经济学理论和观念却形成了,而且,随着接受经济学训练的人越来越多,经济学话语权越来越大,这些理论和观念得到了极大的传播。
由于经济社会活动极大地受到对其进行分析陈述的理论和观念的影响甚至左右,正像索罗斯所讲的,思想和现实是双向互动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和经济社会操控能力是互为自变量的,所以,哪怕是十足的谬误,只要有足够的传播和扩散,都会使经济社会活动在一个越发错误的轨道上运行下去。因而,现实中那些话语权越大声音传播越广的预测,还真能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是误导而已。最糟糕的是,当被误导的市场和经济在错误道路上运行到极点而难以为继时,大规模的危机就爆发了。
想想看,当前极度困扰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在贸易赤字、家庭负债消费、私人储蓄率不断下降以至为负、财政赤字、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功能之间建立起“共生关系”时,美国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在消费与储蓄、负债与外汇储备之间也建立起了“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美国的银行与客户尤其是抵押贷款商和借款人之间便形成了其特有的“共生关系”。在这些“共生关系”建立和发展初期,凝结成了经济学教科书有关全球化市场均衡理论和新时代的典型特征,并广为宣扬,从而使这些“共生关系”在错误观念的引导和鼓励下继续循环下去。直到这些“共生关系”所依赖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于2007年8月开始破灭,才由次贷危机作为导火索,将大幅下跌调整的危机爆发传到各个“共生关系”圈中,催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但直到如今,也仅有一小部分人在反思这些“共生关系”的脆弱性以及经济分析理论的误导。
当然,并非所有经济学流派和学者都迷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其中最为典型,在经济学说史上也最为突显的,应数奥地利学派。作为该学派第二代领衔者,米赛斯教授就坚决认为,经济社会机制是有着自由意志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结果,价值观不可能相同的人们,其目的和驱使行为的原因也会多种多样,因而经济行为不仅受制于“因果关系”,更受制于“不确定性原理”。由于“不确定性”强过“因果关系”,所以,经济学不具备对经济和市场变动趋势的预测能力。那些作为“预言家”的经济学者是骗人的,个人不能利用经济学工具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他主张采用主观的、演绎的、定性的分析方法。
如果说米赛斯是离市场较远的学者,持类似主张、并同样在反思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索罗斯,则是从事了50多年金融交易的真正市场人士。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无论如何难以否认他迄今为止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的成功,以及那种不随大流的敏锐观察力。在他新近出版的《金融市场的新范式——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其意义》中,他对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机理的区分,对社会科学采取自然科学方法的“方法论统一原则”的驳斥,对在不能将自身与分析对象加以分离的社会领域里有关思想与现实、认知功能与操控功能双向互动的“交互反身性”(interference reflexivity)概念的阐述,对传统经济学均衡理论与理性预期理论的批判,以及对眼下危机和自1980年代以来形成的“超级泡沫”的解释,都有其独到之处。
然而,无论如何,社会经济发展已不可能没有计划,因而也就离不开预测。我在此只是想提醒注意,不要将经济现象混同自然现象,将社会科学混同自然科学,更不要迷信经济学。没有人会对未来经济走势有着准确的预测,包括你自己。所以,绝不能将年初的计划当作不变的教条。适时跟踪,及时反思,随机应变,不断修正计划,才是正确的观念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