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调查
  • B6:产业研究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2009 1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奥巴马新政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变数
    房地产成本公开意味着还有降价空间
    从消费券发放到分享国企红利
    中投接盘中资银行H股请三思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向企业看齐
    农行上市
    采取“A+H”模式如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消费券发放到分享国企红利
    2009年01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消费券,就是把正常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转化为居民的收入。对我们来说,撇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还有更直接、更充分的理由发放消费券。目前零星出现的消费券只是一个开始,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改进,创造出一种常规的富民的福利制度,才是国人真正期待的。

      王福重

      消费券,国外早已有之,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很稀罕。得感谢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国人痛感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未必可靠,必须改弦易辙,经济增长主要引擎应该是内需,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人口众多,以内需拉动经济不但可能,而且牢靠。于是,政府一系列旨在鼓励消费的措施密集出台,比如降低房地产交易费用、降低车辆购置税、降低成品油价格、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购买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消费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首先在成都等个别城市出台的,其他地方的人们很是羡慕,内心也盼着本地政府出台同样的举措。

      虽然民众都盼望发放消费券,但是反对声不绝于耳,有来自地方官员的,也有专家学者的,理由之一是,消费券不能刺激居民消费。

      确实,没有证据表明,消费券能明显影响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因为弗里德曼等人的理论说得很清楚,决定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费券这样的临时性收入,而是永久性收入,即从长期看的平均收入。

      但是,以不能刺激消费就反对发放消费券,理由并不充分,而且有点急功近利了。看看消费券的历史,它本来就不是为拉动消费设立的,比如美国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超过0.95,也就是说挣100块至少花出去95块,几乎没有储蓄,根本用不着鼓励消费,反而应该动员节约和储蓄,可是美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中,早就有类似于消费券的福利券。

      当然也有要刺激消费的,比如前几年日本的消费券,眼下的台湾地区的消费券,都有这个目的。但是,即使这样,刺激消费也并不是发放消费券的唯一目的,提高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表明与民众共度时艰的态度,恐怕至少跟刺激消费一样重要。

      对我们来说,撇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还有更直接、更充分的理由发放消费券。

      其一,中国政府财政集中了过大比例的国民总收入,对支出的监督又不严格,地方政府经常有乱花钱的冲动,比如经济刺激方案一出台,各地官员“跑部钱进”的场景好不壮观,就是明证。这其中的浪费肯定不在少数,与其如此,不如干脆把一部分钱直接发给老百姓。即便从刺激经济的角度,它的效果,包括乘数效应,跟投资都是一样的。这相当于政府给纳税人补贴,正如亏损的国有企业可以获得财政补贴一样。

      第二,虽然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迅速,出现了一个比较富裕的阶层,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甚至可以匹敌发达国家,可是,至今在城乡仍然有庞大的相对贫困的群体。发放消费券,作为政府的红包,可以让他们暂时渡过难关,比如至少可以过一个春节。

      消费券的意义不止于此,目前零星出现的消费券只是开始,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改进,创造出一种常规的富民的福利制度,才是人们真正期待的。

      一个改进是形式上的,即从券到现金。消费券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剥夺了受众对自己拥有财富的自由支配权,并有不小的监督成本。这虽然可以理解,如每个地方的政府,都希望自己的钱还能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拉动本地消费和GDP,不愿为他人作嫁衣。但是,消费者有自己的偏好,由自己支配财产,才可以达到最优的配置效果。

      在发放现金的情况下,肯定有一部分人将把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钱用于储蓄,应付将来的不确定性支出,特别是子女教育、医疗等,但这是受众的一种自主选择,虽然有悖政府的本意,但却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这个效果恐怕未必比刺激消费差。再说,今天的消费减少了,明天的消费还可能增加。

      另一个改进是消费券的对象选择,即从部分人到所有人。有机构调查表明,今年春节前的市场远没有往年红火,人们花钱谨慎了,因为所有人对未来的预期都恶化了,他们同样盼着消费券。即使将来经济好转了,普遍发放仍然是最可取的方式,因为所有人都是纳税人,有同等的权利,而且只有普遍发放,才可以消除确认对象的高成本。

      说到底,消费券是把正常的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转化为居民的收入,这对我们惯有思维是一种重大改变,但是,我相信,中国的财政收入将随着财政的规范化而逐步下降,当财政汲取国民收入的比重适当之后,再挪用财政收入发放类似的消费券,就会影响正常的财政支出。所以,从长远看,还需要寻找居民福利的另外来源。

      好在这是现成的。中国财政的特色是,有一部分收入来自国有企业,国企除了上交一般的税收,还要上交红利。虽然由于财政体制转轨,国企已经有十几年没有上缴红利了。但是,这个不正常的做法,已经开始改变。

      国企的红利,是国有资本的收益,应该惠及全体人民,把国企的红利平均分给全体老百姓,再自然合理不过。所以,国企的利润,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全体国民福利的经常来源。当然,这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