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9 2 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给住房公积金
    装上制度安全阀
    货币互换“换”不出人民币国际化
    A股市场重建信心的支点
    旱情发飙
    正是还农业水利欠账契机
    危机年代 意见领袖们该怎样表达自己
    俄将再向银行业注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旱情发飙正是还农业水利欠账契机
    2009年02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永琪
      ⊙张永琪

      

      据中国气象局专家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形势非常严峻。农业部农情调查显示,截至2月2日,河南、安徽、山东等小麦主产省小麦受旱1.41亿亩,这意味着全国有近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减收已成定局。2月4日,国家防总已启动II级抗旱应急响应。

      我国北方地区旱情如此严重,各地连发最高级别的干旱警报,其元凶固然是气候原因,超越了人力所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暴露出水利投入不足,建设欠账太多。在不少地方,农业已经回归到靠天吃饭的尴尬境地。与中国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格局相比,这实在显得极不相称。

      据水利部门提供的数字,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至今日,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运力下降。全国18亿亩耕地中,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只有8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另11.1亿亩则为“望天田”。发生这种状况,主要是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太少,与农业经济的地位极不相称。其深层原因是,由于农业对GDP的数字贡献太小,很多地方重工轻农,重商轻农,而将农业置于次要地位,致使农业发展失去应有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地收获缺乏稳定性,投入产出不能成正比,因此农民越不肯种地,土地的利用率就越低,农业对农民的吸引力就越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现在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了。

      民以食为天,食依赖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严重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面临绝收,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影响将不可低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次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入。现在北方地区干旱严重袭来,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进而一鼓作气,使农业整个基础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

      应该说,旱情发飙,为我们还农业水利欠账提供了契机。近日国家在落实“4万亿”投资中,又悄然启动了1300亿元投资计划,其中950亿将分配给地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在使用这笔资金时,应该加大配套投入,使之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倾斜。同时,要妥善利用近两千万农民工失去在城市工作返乡待业的机会,用以工代赈等方式,发动他们大兴水利,迎战旱情,不误农时。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抗灾能力提升了,旱涝保收的基础打牢了,不仅可使农民摆脱窘境,还可以增加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使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