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9 2 6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50公分距离感受总理“信心之旅”+
    危机关头
    “大机大用”
    就怕瑞典经验在美国水土不服
    金融中心,人才先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中心,人才先行
    2009年02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华芳
      ◎李华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研究员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恐怕也是最早明白制度和人才是建成金融中心最重要因素的地方。尽管有历史积淀,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并没有法律上的依靠。因此早在2006年甚至更早时候,有份内部报告就提指出,上海应该向中央政府寻求法定地位的支持,从法律层面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说法确定下来。不过,这一项工作没有下文,也表示了向上突破可能存在困难。

      深圳和北京都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的口号,显然深深刺激了上海。从2007年初开始,由上海市人大组织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成立调研小组,南下深圳调研学习,旨在从地方立法上寻求突破。深圳的地方金融立法给了上海启示。之后,上海市政府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参考深圳2003年制订的《深圳市支持金融企业发展若干规定》等,起草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

      《草案》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原则及责任主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目标为: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机构体系建设、支付结算体系建设、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四个中心: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定价和信息中心,资金运作和资产管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通过立法来确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以便在国内城市之间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位置。

      金融中心首先是人才中心,这也是2007年9月成立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共识。因此《草案》除承诺要通过解决户籍、就医、子女就学等生活难题吸引人才外,还提出要引进国际金融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建立专门的金融人才培训基地。

      上海把“人才先行”的策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人才新政”,其次是“海外抄底”。去年6月,上海推出《浦东新区支持鼓励人才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实施办法,此次“人才新政”意在吸引高层次的人才,目标是将上海浦东建设成为“开放包容、激励创新、崇尚创业、充满活力的国际化人才高地”。“人才新政”主要包括财政出资20亿元作为人才发展资金、提供3.7万套各类人才公寓、以及在户籍政策方面向金融人才倾斜等。人才发展资金、人才公寓和户籍政策的调整都是直接具体针对目前的人才困境而来。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而言,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因此工作的选择余地较大。尤其是在北京、深圳两地也剑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所以上海需要给出更为优厚的待遇。

      另外,趁着此次金融危机,海外金融中心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金融从业者在市场上较为充裕的契机,上海在伦敦、芝加哥、纽约举办了三场招聘会,三地应聘人员共计2176人,海外“选秀”初定意向840人。据上海市金融工委干部人事处的介绍,此次应聘人员的专业匹配程度较高。伦敦应聘人员专业教育背景较好,行业以风险控制类为主;芝加哥90%的应聘人员工作经验较丰富,以期货期权交易、对冲基金居多;纽约人才专业类别齐全,岗位类别丰富,且从业时间较长,可选择余地较大,有各类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占96%。

      对于人才的认识,亟待廓清的一点是,什么是人才的认定标准必须交给市场,而不是由政府来把握。简单来说,金融中心不能全是金融高管,还需要有基层职员,甚至还需要卖大饼油条的。好比说一个人要健康,就不能每天大鱼大肉,还需要青菜萝卜,才能营养均衡。对于金融中心而言,要健康发展,也是如此。其人才市场也需要错落有致,由市场来挑选合适的人才,使得整个金融中心成为一个有机体。

      更为重要的是,决策者必须意识到高端人才与“最适人才”之间的区别。对于金融中心而言,需要金融业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拥有金融学博士学位就是市场需要的人才,还需要看金融机构的具体需求才行。例如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需求以及预算的限制,可能仅需要一位学历本科但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但可能因为学历的问题被排除在政府认定的高端人才之外。也就是说,企业认定人才与政府认定人才的标准可能并不一致。政府为了吸引高端人才而制定的标准线可能将企业需要的“最适人才”排除在外。由于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市场竞争,选择合适的人才对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金融机构比政府更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对其而言是最合适的,因为其需要承担选才出错的风险。

      由此观之,人才新政不妨稍作调整,改企业认定为先,将政府认定推后。之前浦东的政策已经对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攻关企业、研发机构等有所倾斜,在事实上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已有所认定,所以在选择人才上,不妨放手让企业自主选择“最适人才”,而对于企业选择的“最适人才”,由政府再定为高端人才,不失为提高引进人才的效率之选。目前海外选秀的做法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是较好的做法。不过,针对较高的个税负担以及其他的成本,上海需要更进一步改善软环境。

      总之,吸引人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而留住人才恐怕要有更细致周密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