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特刊
  • T3:艺术财经·特刊
  • T4:艺术财经·特刊
  • T5:艺术财经·特刊
  • T6:艺术财经·特刊
  • T7:艺术财经·特刊
  • T8:艺术财经·资讯
  •  
      2009 2 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4版:艺术财经·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4版:艺术财经·特刊
    金伟东:M50的N个关键时段
    “M50”的前世今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M50”的前世今生
    2009年02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香格纳画廊
      莫干山路50号和它身边流动着的苏州河一样,每天都有旧的物质被冲刷,又有新的物质在这里沉淀。

      ⊙本报记者 邱家和

      

      “M50”又叫上海春明粗纺厂

      “M50”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莫干山路50号,占地面积35.45亩,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000平方米。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庭企业——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信和棉纺厂、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

      在以苏州河为轴心的上海沪西工业区,莫干山路工业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显得卓尔不群:它处于苏州河的叉袋角,地形犹如一个半岛,水、陆交通都极为有利;这里聚集了我国民族资本最有代表性的面粉工业和纺织印染工业。当年的信和纱厂,占地40余亩,安置从英国购进的纺纱机、织布机。其主体厂房长160米,宽60米,在30年代初,其所拥有的纱锭、市机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0%和80%。直到上世纪90年代,60年里形成的工业建筑群落,被专家誉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建筑博物馆。

      

      工业园区变身创意园区

      2002年,上海春明粗纺厂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但是,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却已悄然显现:2000年上海双年展期间,著名的艺术家、策展人艾未未、冯博一在这里的大仓库里组织了针对双年展的“外围展”《不合作运动》,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关注;2001年艺术家薛松在这里建立工作室,许多艺术家纷纷入驻;这里还吸引了香格纳画廊、比翼艺术中心和东廊等艺术机构的入驻。2004年,这里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命名为M50创意园。

      几年来,园区引进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中国香港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的130余位艺术家以及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品(首饰)设计等创意机构,营造了苏州河沿岸浓厚的文化气息,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自M50创意园命名已来,先后成功举办了2005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2005时尚之夜、2007与2008年度 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等活动,成为上海时尚文化新地标。

      

      规划领先凸显创意

      据“M50”的园区总经理金伟东介绍,2005年进入上海第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名单的当年,“M50”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与改造,包括道路(管道)、广场、灯光、绿化以及几幢老房子的修缮。规划工作由园区的入驻企业、从事城市设计、建筑、数字等相关领域的创意设计和规划咨询业务的专业机构“德默营造”负责。规划的总体构思包括再现民族工业的精神、展示工业时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内涵以及科学技术与现代艺术结合三个方面。其功能定位,除了值得保留的工厂建筑和仓库,还考虑到已经住进了不少的艺术家,为现代文化艺术园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规划在延续这一功能定位外,从苏州河和城市整体出发,吸取国外的经验,还有工业旅游和城市公园的设想。规划强调,对旧建筑的改造利用要比拆除重建更显得有历史韵味,并且经济实用。厂房的破旧,似乎蕴含着某种价值,因为它裸露的钢结构与旧砖墙、斑驳的混凝土让人感受到存在的真实与完美。

      最重要的是,由入驻园区的设计公司对园区的视觉形象作了整体的设计,确定了“M50”的一整套的标识系统:由厂房、油漆字、工业零件等符号提炼出不同形态的M、5、0三个字符,并组合出极富现代感的字体标志M50。标志下方的suzhou creek/soho/loft很好的诠释了M50的紧靠苏州河的地理位置和仓库式的存在形式,体现了M50是历史、文化、艺术、时尚与创意的融合。

      

      “二手摩登”让我们面向未来

      M50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创意产业园区。在2008年11月29日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的“Modern/摩登/二手摩登”圆桌研讨会上,二十余位活跃的评论家、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媒体人等,围绕德默营造新近出版的《二手摩登》中关于城市的生长与记忆以及建筑文化重构的议题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会者认为,今天的莫干山路50号,是一个城市考古学的样本。

      他们认为,莫干山路50号和它身边流动着的苏州河一样,每天都有旧的物质被冲刷,又有新的物质在这里沉淀。他们指出,相对它作为工厂的历史,它的未来或许更值得保护:我们面临一个挑战,即如何为上海持续创造一种边缘化但有活力的都市文化,并且通过今天的时间切片提供城市变迁和未来考古学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