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特刊
  • T3:艺术财经·特刊
  • T4:艺术财经·特刊
  • T5:艺术财经·特刊
  • T6:艺术财经·特刊
  • T7:艺术财经·特刊
  • T8:艺术财经·资讯
  •  
      2009 2 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4版:艺术财经·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4版:艺术财经·特刊
    金伟东:M50的N个关键时段
    “M50”的前世今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伟东:M50的N个关键时段
    2009年02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M50园区外景
      颁奖仪式现场
      ·人·物·简·介·

      一直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上海春明粗纺厂工作,2002任房产部经理,2003年起任厂长助理,以后又做了副厂长。到2005年10月,接任厂长职务,成为M50园区的掌门人。

      从一个粗纺厂,演变为上海创意产业的时尚地标,M50走到今天有许多历史的机缘,但园区管理部门的眼光与坚持,则是其中必不可缺的因素。园区总经理金伟东与记者谈到了其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N个关键时段。

      ⊙本报记者 邱家和

      

      第一次采访金伟东,记得还是在2007年初,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在全球拍卖市场创出天价,国内相关的艺术园区如北京798、宋庄等,纷纷爆出“大机构抢滩”、“租金涨价”等新闻,而他却在采访中为“M50租金上涨逼走艺术家”的有关报道“消毒”。如今,随着2008年秋拍当代艺术大幅受挫,各地艺术园区又纷纷传来市面萧条、大型画廊关门撤离的消息,记者再次采访金伟东,他却对M50的未来表示了毫无矫饰的镇定和自信。

      

      M50大多数机构不会受影响

      他坦言,在金融海啸背景下的市场萧条,已经使他们园区的一部分客户会受到影响,画廊的销售陷于停顿,估计画廊的资金会有问题。不过他表示:“由于我们的租金和价格比较合理,所以,大多数客户不会受到影响。”

      这就又回到了当时记者采访金伟东时的话题:M50的租金贵不贵?当时,面对当代艺术市场火爆所带来的提升“创意园区”的经济效益的种种压力,他就反对简单地提升租金,而是借助租金的调整,让这个创意园区“流动起来”,让园区内的艺术家有进有出。他还指出,M50因为历史的原因对不同性质的承租方执行不同的租金标准,即使在市场火爆后,还是对艺术家的工作室采用比较低的租金标准,因为这有利于塑造M50的品牌。他说:“我们固然要对上海纺织控股的国有资产负责,要赚钱,但钱要赚得合理,要明确M50是做3年,还是做100年?”

      

      在工业区与艺术园区中选择

      金伟东特殊的租金政策,使他可以牢牢地团结几个核心的画廊与一批艺术家。这个政策源自其“前M50阶段”的独特的历史。他一直在上海春明粗纺厂工作,2002年粗纺厂被命名为春明都市工业园区,他开始担任房产部经理,负责园区招商。当时上级公司给园区的定位,是建设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园区。产业导向,则是服装加工、印刷、精加工、电子加工、食品等。他说,当时谈过电子行业的几个大户,但因为几个问题而没有拍板:一、能耗高,原有的电力配置不够;二、环保成本高,白色家电的产业转移,环保是一大问题,今后100年土地就没用了;三、物流有障碍,交通环境不理想;四、建筑陈旧,不适应现代工业的要求,使用中的破坏很严重;五、大量使用民工,要有专门的生活区。

      但是,这里却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他记得,从2001年艺术家薛松入驻园区后,还带人来看房子,看重的就是那些要拆的房子。因此,他的招商工作就开始两条腿走路,工厂、艺术家一起招。2002年,艺术家丁乙过来了,画廊香格纳、东廊也过来了,还有张恩利、陈墙、韩锋、曲丰国、罗永进、浦捷、韩妤齐等艺术家纷纷入驻。

      

      拆迁传言迫使园区定位

      M50正式向艺术园区转型,还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动迁压力逼出来的。金伟东记得,在2001与2002年之交,地块转让的协议几乎就要签字,当时因为园区出租率较高,动迁的价格谈不拢,就差一口气没谈成。但是,动迁的传言却惊动了已经入驻的艺术家,其中有一位韩妤齐在园区内有自己的影像工作室,她供职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请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山教授,来做地块调研与发展规划。

      阮仪山教授的结论是,这里是中国民族资本的典型的工业建筑,是国内唯一的完整保留的工厂区,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60年工业发展的见证,是现成的纺织工业建筑的博物馆,应该予以保护。这些结论,还成为上海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话题。为此,2004年上海福卡研究所还做了专门的调研报告,同年,上海开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讨会,几大主要媒体都发了头版消息,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把莫干山路50号作为基地之一。这些,终于确定了园区的定位。

      

      努力打造创意品牌

      从第一次采访后,记者又先后几次采访过金伟东:一次是2007年9月第一届“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前,M50组织了园区内各家画廊的联合展览,迎接博览会所吸引的全球收藏家;一次是2008年金伟东向记者专题介绍园区的二期改造规划;还有就是从2007年底开始,M50举办的“CREATIVE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活动。不言而喻,在打造M50品牌的路上,他们正在迈出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金伟东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研讨如何从园区的角度,帮助艺术家和画廊度过难关,如在园区内全年搞展览支持艺术家,或者在M50办艺术中心。而已经列入工作计划的,则是办一个网站——一个网上创意园区:不仅有资讯、BBS与网上社区,还有网上交易,物流和资金支付则由园区来配合等。